河北香河数万农民“被上楼”内幕

2011-05-10 15:03:00 | 作者: 综编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者按】历时数十天走访60余村庄,数次被跟踪围堵,揭开河北香河数万农民“被上楼”内幕。

刘宋镇一位参与了这次“复垦”行动的农民说,这次“复垦”播种的,许多是饲料厂购买的玉米,而并非真正的玉米种子。崔建华也说,如果是买的种子,地头一定有遗留下来的种子袋,但现在却看不到。

  在蒋辛屯镇,一个被曝光土地闲置的地方,5月1日中午,在进入各个村庄的路口,都有一辆或两辆车,有至少四五个人坐在车上,一下午也不离开。另外,还有“司法”车在村进进出出。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有关部门在“驻守”。

  本报记者乔装成挖野菜的人,进入了姬庄、大马坊、北六百户等村。在这些村庄,记者随机铲开的垄沟里,依然要么干脆没有种子,要么每隔半米才有一些玉米粒。在北六百户和大马坊,尽管旋耕过,但一些地方的土壤坚硬得用铲子都铲不开。路旁的一根电线杆,电线已经断了,电线杆顶上,筑起了鸟巢。

  在安平镇东庄村,村民提起近日地里突然被种上玉米就想笑。本报记者同样下地进行了检查,即使有玉米粒的地方,玉米粒的间距也大都在半米以上。

  农民要求土地入股分红

  安平镇东庄村是香河县最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批,目前已基本实现回迁。

  在回迁的燕都鑫城,70多岁的村民曹某告诉本报记者,原来2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换了一套75平方米的楼房,还剩点钱,面积虽然小了点,但他还是很乐意住新房子,舒服。

  他夫妻两人,没有后代,“我们一死,全绝了,也不用考虑子孙后代。”而他本人也常常生病吃药,本来就种不了地,流转前,夫妻俩的一亩耕地,都是白给别人种,现在按每年每亩一千多块钱补偿,夫妻俩算是白赚。

  同样愿意签订拆迁安置协议的,有淑阳镇姚家止务村的骆某,他的老宅基地面积有700多平方米,置换楼房后,还能剩下不少钱。

  但是,曹某对记者说,东庄村民中,“乐意种地的多”,住新楼房有意见的也多,没地种了,“主要考虑到子孙后代”。

  住进了楼房,曹某说,当地政府还没有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只有耕地流转后每个月150元的养老金,直到现在,也没有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

  安头屯镇庞营村村民王刚(化名)对记者说:“我觉得新农村的方向绝对是正确的,人口多了,节约用地是正确的,但是这楼房盖得不结实,老百姓条件不适合,没这么高生活水平。”

  香河县农村宅基地面积通常是原村耕地面积的1/10至1/3之间,在目前耕地闲置和征占的情况下,即使全部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总面积也难达到原有面积,而且,“在宅基地上覆土,底下全是水泥、渣滓,不是土壤,长不出粮食。”蒋新屯镇匠庄村民杨柳(化名)说。

  “现在把好耕地糟践了,建大院、盖房子,把老百姓房子扒了,节约了这么点儿地干啥去啊?好(耕)地大面积卖出去,糟践,老百姓不服。”王刚说,“如果把楼盖好了,弄方便了,节约出来的地适合(农民)做买卖什么的,那行。”

  五百户镇前马房一位菜农,至今都以为搬到“新农村”后,他依然能种菜。

  但目前的事实是,在香河县,农民“上楼”的同时,耕地大多被流转,“上楼”之后的生活没法保障,是他们最大的担心。

  五百户镇十百户村村民贾振海说,2009年底村里开始动员建设新农村,征求村民意愿,“村民起初以为是盖小楼,后来发现是‘移民’,连房带地都没了,脱离土地了。”

  “如果是盖二三层的小楼,别离开村,有地可种,农具有地方可搁,那行。”贾振海说,将土地入股分红,“这样你建什么都不碍事,土地永远是我的,我还是老农民。”

  但现在的事实是,“搬走就没地了,就像耕地一样,宅基地也没了。”贾振海说。“没有地,不给安排工作,光靠每年每亩地1200块钱,没法生存。”

蒋辛屯镇姬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