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买了部智能手机,发现里面有很多自己用不着的软件偷偷走流量,还很难卸载。重新刷了手机,厂家又不承诺保修了。近日,北京市民陈先生
“新买了部智能手机,发现里面有很多自己用不着的软件偷偷走流量,还很难卸载。重新刷了手机,厂家又不承诺保修了。”近日,北京市民陈先生向记者大吐苦水。
事实上,陈先生的遭遇早已不是个例,越来越多手机用户都遇到了上述情况。从公安机关、工信部门等提供的情况来看,手机捆绑软件问题已经显现出发展为现实危害的趋势。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手机捆绑软件愈演愈烈,给用户造成损失。其中原因在于软件提供商为此支付费用,生产商、代理商、销售商等均有利可图,使得手机捆绑软件的灰色产业链逐渐形成。
“逐级预装,层层加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政企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李小文介绍,手机从出厂到经销,首先是厂家,第二是代理商,第三是各地销售店,很多预装行为是由商业利益驱动的。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处长韦大乐指出,手机捆绑软件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对此,专家认为一些手机捆绑软件行为已涉嫌欺诈,可通过强化法律惩处来予以治理。
“不经过消费者同意就安装,强制消费者使用,也不说明这些软件意味着什么,对个人的财产、隐私、人身安全是否带来威胁。”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表示,特别是以攫取利润为目的、以侵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其性质更为恶劣。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研究员王融认为,手机捆绑软件侵害消费者权益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是否鼓励科技创新的问题,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可以仿效治理垃圾邮件的做法,给予消费者相应的退订机制,既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能让正常的软件研发、商业推广得以运行。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