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苍蝇横飞的小屋里生产出来的黑外卖,打包后送往江北CBD各大写字楼,近日,《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曝光了两家黑外卖后引发市民热议。
在苍蝇横飞的小屋里生产出来的“黑外卖”,打包后送往江北CBD各大写字楼,近日,《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曝光了两家“黑外卖”后引发市民热议。根据问卷调查,72.87%的受访者表示,每周叫外卖的次数维持在3次以上,其中34.11%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要叫外卖”。
上班族出于“省时省力”,青睐于快餐外卖,足以表明市场蛋糕之巨大。在“市场逐利”的本质下,商家盯紧外卖蛋糕的同时,既给人们提供了多元选择,也给安全带来了不明隐患。如何规范市场、纠偏秩序,这是考量政府、市场该处于何种角色的经典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黑外卖”似乎已成产业链,关于快餐外卖业的整治打击,总有些“让记者操监管部门的心”。当然,“黑外卖”太隐蔽、难打击,门槛太低,打击之后易复燃,给监管部门出了不少难题,但这是否意味着无从下手?假如监管部门遵循“一年至少一次”的常规检查,是否力度偏低、手段偏软?
关注外卖市场,不仅在于其拥有庞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一些不法外卖已然体现出市场机制的失灵:从生产层面上讲,往往是查无此店、无证经营,卫生质量惨不忍睹;从流通环节上看,外卖餐盒来源不明,受路况、环境等影响随时会造成二次污染——这足以表明,针对性的打击“黑外卖”早应提上日程。
遗憾的是,以往的应对措施往往停留于“市民举报、记者曝光、专项整治”。事实上,经营快餐外卖,从准入门槛、生产制作到流通环节,都需要系统性、规范性的度量标准,但我们并没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作为市场的引导者、仲裁者,监管部门早该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在配合民众举报、媒体介入而发动专项整治的同时,监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对于外卖产业,应该形成常态性治理,这是监管部门作为市场仲裁者的应有责任。从这个角度出发,应加强常规检查、突袭检查的力度,针对于工商、卫生部门和食品药监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现象,形成专人治理、权责统一、高效透明的管理体制。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日常的市场运作机制中,监管部门更应该处于“引导者”的角色。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市场力量进行淘汰,利用政策鼓励正规外卖、品牌外卖,让它们形成合力挤压“黑外卖”的空间。
“黑外卖”现象只是市场环境中的一个缩影,它表明市场完全依赖自我,很有可能会产生失范、失灵局面,职能部门角色不可或缺,不能对此“零容忍”,在规则失控之前,更应发挥引导、规范市场的角色作用。相对于“零容忍”,一定程度上,良性引导的切实行动显得更加可贵和切合实际。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