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快递公司人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将收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并且形成了一个灰色产业。 如果...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快递公司人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将收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并且形成了一个“灰色产业”。
如果在搜索引擎输入“售快递单”,就会显示大量专门销售快递单信息的网站。记者打开一家名为“淘单114”的网站,按照网站上的QQ号,记者与客服人员取得了联系。
“我们做这行很多年,信誉上有保证,老客户一买就是上万条。”这名网站服务人员介绍说,网站销售的私人信息,分别来自多家快递公司,可供所谓客户进行选择。
记者调查发现,买卖快递单已形成灰色产业,一笔交易额动辄上万元甚至数万元,有的网站还可满足指定收、发货地点等需求,还在全国各地招募(倒卖私人信息的)“代理商”。
记者在QQ群查找中输入“快递单”,立即出现上百个符合条件的QQ群,其成员多达100人以上,正在热火朝天地洽谈“业务”(买卖私人信息)。记者以购买“快递单”为由,咨询了好几个快递员。有的快递员同意以0.2元到0.5元不等的价格将手上的快递单卖给记者,但均声称公司管得比较严,只能提供电子版信息。
业内人士透露,一条“快递单”的流转要经过许多环节,快递发出时会生成一张印有发件人和收件人个人信息的面单,面单一式四份,发件人、收件人、快递营业厅、工作人员各一份,这些面单成了信息泄露的隐患。
快递单买卖市场如何形成?记者调查发现,网店店主是购买快递单信息的主力军,快递单交易源于网店的“刷钻”需求,即通过制造虚假交易量来提高网店信誉。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陈鹏飞认为,相比房地产、银行等行业所泄露的个人信息,快递单信息更完整,隐藏的危害性更大,容易滋生冒领快件、入室抢劫、敲诈勒索等刑事犯罪。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