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思路渐渐转向“按需筹建”

2011-09-13 11:00:33 | 作者: 来源:

【编者按】对于确保“十二五”期间陆续建成35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与严格管理,国务院已经开始有所考虑。

 

  对于确保“十二五”期间陆续建成35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与严格管理,国务院已经开始有所考虑。

  日前,国务院两位高官就对广东省政府上报的《建立健全公正的保障性住房分配与管理机制的建议》先后做出批示,并由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至包括住建部在内的各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要求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符合当地需要的保障性住房“轮候”制度,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和动态管理。

  所谓“轮候制”是一种对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先行进行资格审核和准入的制度,并根据通过审核符合保障性住房资质要求的人员信息建立数据库,而后再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对已通过审核的申请人先后次序分配保障性住房或购买资质的管理制度。

  目前,全国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特大型城市建立了这项全面的轮候制度。从2010年开始,中央政府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逐年加大,且任务指标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任务定为1000万套。而“十二五”期间,中国内地的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总量任务指标将达到3500万套。

  “轮候制”最早起源于新加坡。“通过轮候制度,可以比较准确地预估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总量。”一位曾常年在新加坡工作的房企负责人表示,“因为申请是脱离于现有房屋的,不是有了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才去申请审核,这样的话申请的规模就会有一定的上限,脱离于现有的房屋申请,就是你只要需要,政府就可以审核,审核通过的量,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总量。”

  不过,这种制度如果向全国推广,某种程度也预示着先前在总量上做出规定的思路会渐渐让位于“按需筹建”。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