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有名称《指引》不具备法律效力,只是民政部的规范性文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捐助信息除捐助人有要求外,应完全公开;对披露主体的规定模糊,恐令大量公益机构和组织游离于其制约之外
【财新网】(实习记者 王箐丰)“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使中国公益事业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公益机构缺乏透明度被看做症结所在。民政部酝酿出台指导社会捐助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但其未来效力遭到怀疑。
民政部8月23日公布《公益慈善捐助披露指引》(下称《指引》)征求意见稿,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社会各界对于慈善信息透明化诉求的回应。民间公益机构南京天下公8月31日致信民政部提出几项修改建议,其中包括将《指引》名称改为《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规定》,提升其法律层级,由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拔高为正式行政规章,以确保其落实效力。
中国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市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规章。南京天下公负责人于方强指出,现有名称《指引》不具备法律效力,只是民政部的规范性文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或可由“指引”更名为“规定”,成为正式的部门规章,否则该《指引》最终难免沦为一纸空文。
天下公还进一步建议进行更为严格的披露,除捐赠人及受益人有要求外,捐助信息完全公开,如不公开相关信息应公开相关证据,同时增设关于监督管理的条款。
此外,天下公还指出《指引》对披露主体的规定模糊,恐令大量公益机构和组织游离于其制约之外。天下公的负责人于方强对财新记者表示,在《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信息公开的主体是“公益慈善类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一方面概念模糊不清,同时覆盖偏窄,仅把信息公开限定在“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范围。
他举例称,全国妇联、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联乃至于宋庆龄基金会等,都属于参加全国政协或由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人民团体,不属于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这类机构的信息公开仍然存在法律空白。
据悉,早在数年前,制定《指引》就已经纳入民政部议事议程。9月1日,民政部已经致电天下公表示收到建议信并会认真考虑其中的意见。■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