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沉默权是否落户中国?15年来首次大修的《刑事诉讼法》尝试给出答案。
沉默权是否落户中国?15年来首次大修的《刑事诉讼法》尝试给出答案。昨日,该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修订的要义中除了剑指备受关注的刑讯逼供外,草案紧跟《律师法》在律师会见不受监听等权利的规定上也做了明确的修订。
如实回答与保持沉默
中国的刑事侦查中重口供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了取得口供而刑讯逼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从而制造了一些冤案错案。为此,律师界和学界曾多次呼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利,以杜绝更多冤案错案的发生。
此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诉法草案,便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
“这次刑诉法的修改,也在试图对现实中的问题做出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刑诉法教授陈卫东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便是其中之一。”
但对于这条规定是否就等同于对沉默权的保障,仍难确定。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许兰亭告诉本报记者,在他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但在侦查机关看来或也会增加他们的侦查难度,因而能否通过尚不确定。
而在陈卫东看来,这条规定还与现行的刑诉法第93条存在矛盾: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所以按照我的理解,刑诉法93条就与此次草案新增加的规定存在矛盾。”陈卫东说,而这次修改并没有删除93条,因而还很难说是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
但在陈卫东看来,此次刑诉法的修改,总体上仍沿着“规制公权、保障人权”的方向发展,推进刑事诉讼法的进步。
而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完善了非法证据的排除。草案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与《律师法》协调
尽管已经有了《律师法》,该法中也对律师的权利做了足够的规定与保护,但在实践中《律师法》却难以得到认可。“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是律师普遍面临的难题。”陈卫东说。
而在许兰亭看来,此次刑诉法的修改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律师法的内容,更利于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
草案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辩护律师要求会见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
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有关案件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
草案还规定,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案件外,律师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时不被监听。
此前,这在司法实践中,有律师引用《律师法》这一条款则被有关部门以《刑事诉讼法》未做规定而推诿。若草案通过,则两部法律终于协调了。
这在陈卫东看来,这些修改不仅做了原则性规定,还落实了一些操作性规定,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犯罪嫌疑人和律师的权利。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