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输血感染艾滋病者,有关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财新网】(记者 戴廉 实习记者 邹怡茜)针对输血感染艾滋病赔偿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邱仁宗和翟晓梅教授提出了“无过错赔偿”的建议,但由此引发的争议颇大。
两位学者认为,对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建立保险和补偿机制。“无过错”机制不再强调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只要确定输血与感染之间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就应在司法途径之外,给予受害者相应补偿。关键的困难在于,这种因果关系如何认定。
同时,“中国全球基金观察”项目首席执行官、律师贾平也指出,中国经血液感染艾滋病案例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上世纪90年代在以河南为中心的多省市农村地区,因农民卖血后回输红血球而造成交叉感染;二是通过非法商业卖血采集的血液送到各地血站和医院后,因手术输血等导致的感染;三是血友病患者因注射“凝血八因子”而感染。目前,导致此类感染的多数案例源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产品。
在他看来,目前讨论的补偿问题,主要指向因上述第二和第三种原因而导致感染的人群。在此基础上,贾平建议,中国应“建立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者社会补偿机制方案(草案)”。其建议基于“公平责任原则”。即,无论输血方(侵权方)是否有过错,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血方都可获得一定的补偿。
对上述“无过错赔偿”方案,一些经输血感染艾滋病患者表示认同。
“现在当事人以及一些民间NGO都希望搁置责任、解决问题。”东珍人权教育与实践中心社长李丹对财新记者表示,“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可以让病人尽快得到救助。相反,如果一定要追究政府责任,事情就更难以解决。”
但搁置争议也有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楯不赞同“无过错赔偿”方案。在他看来,这可能只适用于赔偿新的输血感染者,但就中国而言,政府对此前输血感染艾滋病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承认责任,就不可能给予合理的赔偿”。
此外,李楯指出,那些因卖血而染上艾滋病的患者,其补偿问题也同样需要关注。卖血感染艾滋病者,很多人是在公立的血站和医院卖血,地方政府也曾鼓励卖血,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该如何处理,尚无定论。
在李楯看来,实行“无过错赔偿”,最大障碍还不是钱,“只要政府不承认责任,就不可能无缘无故给予赔偿”。■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