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十余打工子弟学校面临关停

2011-07-27 08:28:00 | 作者: 来源:财新网

【编者按】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提升,公立学校、通过审批的民办学校入学门槛提升,打工子弟恐被挤出北京

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提升,公立学校、通过审批的民办学校入学门槛提升,打工子弟恐被挤出北京

  【财新网】(记者 蓝方 实习记者 潘佳娜)招生,还是不招生?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育红学校的校长桂芳平忐忑而犹豫。

   一个月前,学校的大门口突然出现了一张以西红门镇校园安全办公室的名义下发的公告,告知家长们,育红小学在“违法建筑内非法办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于2011年6月20日被取缔。

   随后校长们被政府召集开会,要求在6月25日前关闭学校,清退预收的费用、安置老师,并保证不在西红门镇域内办学。如果没有按期关闭,则由“校园安全领导小组依法对违法建设予以拆除”。

  但最后的期限平静渡过,桂芳平想象中的强拆队伍并没有到来。倒是学生家长们,几乎每天都来学校问一次,到底什么时候招生、报名。

  这所学校有着将近900名学生,均是租住在新发地批发市场附近的打工人员子弟。按照镇教委的安排,这些学生将被分流到另外两所经过审批的民办学校中,路途遥远之外,这些学校有限的接纳能力也让家长们担忧。面临失学的不仅此所学校的学生。整个大兴区,已有17所学校接到政府的关停通知,每所学校少则四五百人,多则上千的学生。在大兴旧宫“4·25”火灾之后拆除违章建筑的行动中,这些未经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前途未卜。

  政策多变

  大兴关停打工子弟学校的行动,并非毫无征兆。在“4·25”火灾之后,大兴开始集中整治违法建设、违法经营和非法出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300家没有合法登记的“黑”幼儿园被取缔。

  但育红学校没有想过,拆除违章建筑,怎么会拆到自己学校的头上。

  此次面临关停的17所学校,均为大兴区的“规范保留校”。这是2006年北京对打工子弟学校展开“取缔风暴”后的幸存者。北京曾在2006年大规模的清理整顿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此举也曾引发舆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普遍同情和关注。按照当时“分流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各区县事实上都留下了一批打工子弟学校。他们地位尴尬,既无法整改达标通过办学审批程序,但又碍于学生无法分流而未被取缔。据长期关注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的公益律师田坤估算,当前北京还有100多家这样的学校。对待这些法律地位模糊的学校,不同区县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基本都纳入了日常的安全、卫生监管之中。

  根据大兴区西红门镇镇政府对财新记者作出的书面解释,所谓的规范保留校,即是在一定的阶段由于就学需要,“一边规范一边保留”。规范的最重要内容就是校舍无重大安全隐患,有建筑手续;保留是有时限的,是有前提的,规范达标,手续齐全可以保留,否则予以清理。因为有着政府所赋予的特殊资质,这17所学校的招生办学显得名正言顺。

  汶川地震过后,这些学校的校长也被乡镇、区县两级教委召集开会,要求他们按照北京市的文件,在2011年年底前加固校舍,否则予以取缔。包括育红学校在内的多所学校,纷纷筹款,加固或是翻修了新的校舍。

  与过去的石棉瓦房相比,育红学校两层新楼显得颇为气派,教室宽敞明亮,按照教委提出的标准,配备了摄像头、消防设备,还在每个教室里装上了空调。

  未曾想到,投资200万元的新校舍刚启用一年,学校就被要求关停。西红门镇镇政府解释,关停的依据是一份文号为“兴校安发2011(3)号”的文件,“在违章建筑内开办的所有未登记注册的园校,一律立即关停清理”。

  但让校长们不解的是,无论是会上会下,他们都听到有关领导提到,只要关停不办学校,房子就可以不拆。田园小学所在的新建四村的村委干部甚至还向校长承诺,只要他不办学校,就能帮他把房子给租出去。

  “拆违并非重点,关学校才是目的。”田坤如是总结。在学生安置未了、投资无法收回的情况下,校长们都选择观望。有一些乡镇的官员也开始对学校进行新一轮的考察,有望对不同学校区分对待。但西红门镇对其辖区内四所学校关停与否的答复仍是,“现已关停清理”。

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提升,公立学校、通过审批的民办学校入学门槛提升,打工子弟恐被挤出北京

  “外地”学生就读门槛抬高

  打工子弟学校一旦关停,孩子们去哪儿读书,成为家长和校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大兴区教委告诉财新记者,各镇镇政府必须保证原有学生有学可上。在西红门镇教委发放给学生家长的告知书上,列出了两所经审批的民办学校供选择。

  但家长们对此感到无法接受。“备选的那个学校离家有7公里远!”在大兴区田园小学边上的菜地里,从河南来此租地种菜的菜农贾中凤一个劲的抱怨,“我们菜农天天在地里早出晚归,没有精力再接送孩子。田园小学就在家门口,孩子每天走5分钟就到,不用操心。”

  路程过远,让家长们普遍担忧。而这些学校究竟还能再吸纳多少学生,政府部门也难以给出确切的数字。以西红门镇为例,此次将要取缔四所小学,全镇还有四所经过审批的小学。让这些学校再吸纳一倍的学生,并不现实。如镇内的振华学校,一共有33间教室,每间教室可容纳四五十人。据其校长介绍,上学期的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1300多人,几乎满员。

  对家长们而言,如果不能就近入学,自然更希望进入公立学校。但这更是难以实现的愿望。“我们就是当初进不了公立学校,才找这种民办校呀。”一位家长说。

  按照现有政策,没有北京市户籍的“流动儿童”,原则上是回到户籍地接受义务教育;只有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母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已取得暂住证的,才可申请到北京市的中小学借读。与之相应,家长需要提供包括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在内等多份证明文件。

  很多家长很难做到“五证齐全”。即便提供了全套证件,“没有名额”则是家长们最常听到的托辞。想要给孩子争取一个学位,家长只能各自想办法。“自愿捐赠”或者赞助即是一种。一位家长抱怨,“有钱就有学位,没钱就招满了。”

  就在基层政府准备将被关停学校的学生分流至经审批的民办学校时,大兴区的这些合法的学校却收到了区教委发来的一条短信:“各位校长,请暑假招生时严格收取‘五证’,区教委将于开学后,对新生的证件进行检查。谢谢配合。”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介绍,北京所设定的“五证”,基本上是国内一线城市中外地生借读最高的门槛。就在2011年5月,北京本地媒体曾曝出消息,为了便于非京籍学生入学,市教委将五证的门槛调整为本市居住证明和原籍户口簿两证。但仅一天后,北京市教委紧急做出“权威解读”,表示五证门槛仍然不变。针对大批自办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一事,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再次向财新强调,北京市义务教育政策不会变。

  公立学校门槛不降低,自办学校被取缔,而经审批的民办学校却又在提高门槛。“这不就明显的要赶外地人走吗!”家长们对此愤愤不平。■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