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直以来,水利投资资金不足,成为困扰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成为“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 “一号文件”明确,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由中国水利部组织,针对中国基层水利状况的一项调查活动表明,因今年1月29日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迎来发展转机的中国水利,具体政策的落实仍需更多的路要走。
这项名为“践行中央一号文件”的调查活动,分为北方组和南方组,分别对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6省进行了调查和采访。2011年6月24日~6月28日,作为北方组成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先后走访黑龙江、山东和河南三省的水利项目。
此外,据本报记者了解,今年7月,首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将召开,届时“一号文件”中一些难以落实的问题将予以明确。
“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确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具体的操作细则进行配套。”在接受随行媒体采访时,中国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说。
事实上,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之时,社会上就有类似的声音,认为如何在地区间平衡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建设资金,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譬如,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土地出让收益可能会很高,农田水利工程也相对较好或者所需要的水利工程很少,但是水利工程历史欠账严重的西部,城市化率很低,可能土地出让收益也相对较少,平衡地区间的差异便是难点。
李国英告诉记者,土地出让收益资金的一部分资金分配需要由国家统筹,目前水利部正在跟财政部一起研究相关政策,近期将会出台。
今年年底
全国落实“一号文件”
在河南滑县大功灌区,田里小麦已经收割完,农民已经种上了玉米。即使在干旱非常严重的今年,也保持了第九年的丰产。
“今年春天旱得特别严重,幸好在去年年底,县里给打了机井,今年给庄稼浇水没有耽误。”今年42岁的滑县东信都村村民王兴结告诉本报记者,由于今年浇水充足,他田里的小麦亩产达到1200多斤,比原来年份增产10%。
作为中国缺水向来严重的河南省,今年冬春之际,便经历了非常严重的干旱,140多天无有效降水。
受益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今年滑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刚刚收完麦子,王兴结在田里又种上了玉米。
也许王兴结并不知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但是“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确为他带来了益处。
我国农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严重,水利基础设施多数修建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存在着老化失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灌区的末级建筑。
据水利部此前统计,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有50%左右需要维修。
为了解决水利设施年老失修的问题、增加农业灌溉的面积,今年1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也是2000年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一号文件”中提出6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环节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机制等。
文件下发后,水利部将“一号文件”细化成88条107项分项指标,下发给地方水利厅进行落实。
李国英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7个省市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决定”。“预计到年底,将在全国落实。”李国英说。
据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介绍,今年1月1日,山东省即出台《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目前出台的第一部有关用水总量控制的地方政府规章。
根据公开消息,中央纪委以及水利部已经派出“中央水利项目检查组”,对地方水利项目的落实进行检查。
难以落实的“10%”
一直以来,水利投资资金不足,成为困扰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成为“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
“一号文件”明确,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其他就要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此前曾公开介绍。
据水利部的初步测算,如果这10%能够落实,按上一年土地出让收益的总额,可以落实600亿~800亿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但是,除去资金在地方间的横向平衡问题,地方基层县市在面对这个政策的时候也显得有些无从下手。
在“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中土地收益是指土地出让收入与成本之差。即使是相同的面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出让土地的收益也不一样。
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恩东告诉本报记者,一些县级政府在看到文件后表示,感觉很不好操作。“由于从招商引资角度考虑,很多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很少,地方的领导会觉得,目前本地区的水利投入已经超过土地出让收益的10%,那自己还要不要再投资?”
李恩东认为,国家应该明确一个土地出让收入的比例,可能在执行中更容易操作一些。
针对这些问题,6月28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赵鸣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时回答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从土地出让收入当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目前,相关细则正在部门会签,预计近期出台。
与资金同样难以落实的还有用水。
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所谓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即是从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到污染物排放总量,设定3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遏制用水浪费,并严格控制排污总量。
在具体指标上,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现状下降3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
据了解,目前水利部将流域的用水目标已经下达到各流域委员会,流域委员会将根据流域内的水源情况以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将用水目标下达到各个省市,再由省市一级将用水目标下达到区县。
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松辽水利委已经初步划定了用水指标,并向各个省份征求意见,黑龙江已经将征求意见反馈给松花江水利委员会。
“地方为了给自己的发展预留一些空间,所以往往会虚报需用水量,但是每个流域的用水总量是确定的,这就成为中央和地方博弈的一个过程。”河南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处长欧阳熙告诉本报记者。
但是,欧阳熙并不认为“三条红线”中,用水总量是难度最大的一环。“三条红线中,感觉实施起来难度最大的是排污控制红线。因为排污治理权力在环保部,我们主要是做配合,目标的实施需要两个部门共同完成,难度很大。”
水利设施建设与农户对接
黑龙江省安达市是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其膜下滴灌技术和大型设备灌溉是两个重点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指,在植物生长期,将土壤用塑料膜铺盖住,既能提高土壤温度,又能减少土壤蒸发。
在黑龙江,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已经长到六七十公分,而旁边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的玉米刚刚露出小芽。
“膜下滴灌技术虽然效果非常明显,但是需要精细化耕作,也受到膜产量的限制。由于现在农民还用不起可降解的膜,未来膜的回收和处置也是个比较大的问题。”胥信平说。
相比之下,虽然大型灌溉设备用水较膜下滴灌用水多20%,但是优势比较明显。
“去年,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型喷灌技术,在推广中感觉也有一定的难度。”胥信平告诉本报记者,一般情况下,一个喷灌架的臂长有400米,很多户的田地,仅需一个人就可完成灌溉。
但是每户的田地面积不同,种的粮食种类也不同,对水的需求也不一致,使得这种大型喷灌设备的应用范围非常小。
不仅仅是黑龙江,在河南,欧阳熙也向记者提及,应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欧阳熙指出,“河南与黑龙江的情况不一样,黑龙江相对人均耕地面积更大,但是河南人多地少,同时耕地也比较分散,在灌溉上,上大型设备更难。”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成为推广大型灌溉设备的一个重要阻碍。”胥信平认为。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指出,目前,国家已经有完备的政策并鼓励农民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但是土地能否流转起来,取决于很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于现在很多农民进城之后,缺乏相应的保障,所以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
“水利项目虽然可以帮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但是不能成为土地流转起来的一个条件。”王小映告诉本报记者,“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地方政府可以进行协调,或者建立农民自己的用水协会,加强水利设备与农田种植的对接。”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