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观察“一号文件”落地:水利转机隐约

2011-07-01 05:12:00 |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一直以来,水利投资资金不足,成为困扰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成为“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 “一号文件”明确,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由中国水利部组织,针对中国基层水利状况的一项调查活动表明,因今年1月29日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迎来发展转机的中国水利,具体政策的落实仍需更多的路要走。

  这项名为“践行中央一号文件”的调查活动,分为北方组和南方组,分别对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6省进行了调查和采访。2011年6月24日~6月28日,作为北方组成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先后走访黑龙江、山东和河南三省的水利项目。

  此外,据本报记者了解,今年7月,首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将召开,届时“一号文件”中一些难以落实的问题将予以明确。

  “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确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具体的操作细则进行配套。”在接受随行媒体采访时,中国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说。

  事实上,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之时,社会上就有类似的声音,认为如何在地区间平衡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建设资金,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譬如,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土地出让收益可能会很高,农田水利工程也相对较好或者所需要的水利工程很少,但是水利工程历史欠账严重的西部,城市化率很低,可能土地出让收益也相对较少,平衡地区间的差异便是难点。

  李国英告诉记者,土地出让收益资金的一部分资金分配需要由国家统筹,目前水利部正在跟财政部一起研究相关政策,近期将会出台。

  今年年底

  全国落实“一号文件”

  在河南滑县大功灌区,田里小麦已经收割完,农民已经种上了玉米。即使在干旱非常严重的今年,也保持了第九年的丰产。

  “今年春天旱得特别严重,幸好在去年年底,县里给打了机井,今年给庄稼浇水没有耽误。”今年42岁的滑县东信都村村民王兴结告诉本报记者,由于今年浇水充足,他田里的小麦亩产达到1200多斤,比原来年份增产10%。

  作为中国缺水向来严重的河南省,今年冬春之际,便经历了非常严重的干旱,140多天无有效降水。

  受益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今年滑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刚刚收完麦子,王兴结在田里又种上了玉米。

  也许王兴结并不知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但是“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确为他带来了益处。

  我国农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严重,水利基础设施多数修建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存在着老化失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灌区的末级建筑。

  据水利部此前统计,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有50%左右需要维修。

  为了解决水利设施年老失修的问题、增加农业灌溉的面积,今年1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也是2000年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一号文件”中提出6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环节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机制等。

  文件下发后,水利部将“一号文件”细化成88条107项分项指标,下发给地方水利厅进行落实。

  李国英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7个省市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决定”。“预计到年底,将在全国落实。”李国英说。

  据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介绍,今年1月1日,山东省即出台《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目前出台的第一部有关用水总量控制的地方政府规章。

  根据公开消息,中央纪委以及水利部已经派出“中央水利项目检查组”,对地方水利项目的落实进行检查。

  难以落实的“10%”

  一直以来,水利投资资金不足,成为困扰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成为“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

  “一号文件”明确,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其他就要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此前曾公开介绍。

  据水利部的初步测算,如果这10%能够落实,按上一年土地出让收益的总额,可以落实600亿~800亿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但是,除去资金在地方间的横向平衡问题,地方基层县市在面对这个政策的时候也显得有些无从下手。

  在“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中土地收益是指土地出让收入与成本之差。即使是相同的面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出让土地的收益也不一样。

  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恩东告诉本报记者,一些县级政府在看到文件后表示,感觉很不好操作。“由于从招商引资角度考虑,很多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很少,地方的领导会觉得,目前本地区的水利投入已经超过土地出让收益的10%,那自己还要不要再投资?”

  李恩东认为,国家应该明确一个土地出让收入的比例,可能在执行中更容易操作一些。

  针对这些问题,6月28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赵鸣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时回答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从土地出让收入当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目前,相关细则正在部门会签,预计近期出台。

  与资金同样难以落实的还有用水。

  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所谓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即是从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到污染物排放总量,设定3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遏制用水浪费,并严格控制排污总量。

  在具体指标上,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现状下降3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

  据了解,目前水利部将流域的用水目标已经下达到各流域委员会,流域委员会将根据流域内的水源情况以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将用水目标下达到各个省市,再由省市一级将用水目标下达到区县。

  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松辽水利委已经初步划定了用水指标,并向各个省份征求意见,黑龙江已经将征求意见反馈给松花江水利委员会。

  “地方为了给自己的发展预留一些空间,所以往往会虚报需用水量,但是每个流域的用水总量是确定的,这就成为中央和地方博弈的一个过程。”河南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处长欧阳熙告诉本报记者。

  但是,欧阳熙并不认为“三条红线”中,用水总量是难度最大的一环。“三条红线中,感觉实施起来难度最大的是排污控制红线。因为排污治理权力在环保部,我们主要是做配合,目标的实施需要两个部门共同完成,难度很大。”

  水利设施建设与农户对接

  黑龙江省安达市是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其膜下滴灌技术和大型设备灌溉是两个重点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指,在植物生长期,将土壤用塑料膜铺盖住,既能提高土壤温度,又能减少土壤蒸发。

  在黑龙江,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已经长到六七十公分,而旁边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的玉米刚刚露出小芽。

  “膜下滴灌技术虽然效果非常明显,但是需要精细化耕作,也受到膜产量的限制。由于现在农民还用不起可降解的膜,未来膜的回收和处置也是个比较大的问题。”胥信平说。

  相比之下,虽然大型灌溉设备用水较膜下滴灌用水多20%,但是优势比较明显。

  “去年,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型喷灌技术,在推广中感觉也有一定的难度。”胥信平告诉本报记者,一般情况下,一个喷灌架的臂长有400米,很多户的田地,仅需一个人就可完成灌溉。

  但是每户的田地面积不同,种的粮食种类也不同,对水的需求也不一致,使得这种大型喷灌设备的应用范围非常小。

  不仅仅是黑龙江,在河南,欧阳熙也向记者提及,应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欧阳熙指出,“河南与黑龙江的情况不一样,黑龙江相对人均耕地面积更大,但是河南人多地少,同时耕地也比较分散,在灌溉上,上大型设备更难。”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成为推广大型灌溉设备的一个重要阻碍。”胥信平认为。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指出,目前,国家已经有完备的政策并鼓励农民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但是土地能否流转起来,取决于很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于现在很多农民进城之后,缺乏相应的保障,所以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

  “水利项目虽然可以帮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但是不能成为土地流转起来的一个条件。”王小映告诉本报记者,“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地方政府可以进行协调,或者建立农民自己的用水协会,加强水利设备与农田种植的对接。”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