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除了教育部“总量控制”下的计划内招生,还存在各校自主权颇大的“计划外招生”,计划内招生的有限指标分配不透明,民办高校尤其受挤压;而计划外招生则更缺乏监管,乱象丛生
【财新网】(记者 张艳玲)又到高校招生季,除了教育部计划内的学校招生外,形形色色的学位班也风生水起。针对此,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未经教育部备案、分送和未向社会公布的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
这份名为《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从招生计划、执法监察和考生资格审查等多方面对招生工作进行了规定,要求未经教育部备案、分送和未向社会公布的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调整计划的使用要按照“集体议事、公开透明”的原则。
据财新记者了解,每年各高校都要按教育部统一分配的招生计划指标招生。招生计划指标首先由学校根据本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总招生规模、各专业招生人数以及各省生源量等,制定初步的计划后,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教育部,经教育部汇总、平衡后统一下达各省级招生办执行,教育部控制总量,这部分招生称为计划内招生,学生毕业后可拿到就读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各种“计划外招生”。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解释,这是没有纳入教育部统一分配的招生指标内,但学校仍以“成人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招生,这部分学校入校后,只能通过自考、成考或和国外学校合作等方式取得学位。
财新记者在北京高校计划外招生网上发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均在招生,专业涉及“国际贸易”、“金融”、“影视表演”、“学前教育”等,学生可通过“在线、电话、传真”等方式报名,报名时间从即日起至额满为止。经审查合格后,择优录取,额满为止。
此外,据了解,高校招生指标分配不透明,部分民办高校具有资质,但计划内招生指标受限,为了维持运转,也不得不多招收计划外生源;加之没有资质民办校的鱼龙混杂,凡此种种,加剧了招生工作的混乱。
早在2008年,全国工商联即建议,应增加民办高校计划内招生指标,民办高校计划内招生指标不足,这势必造成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弄虚作假、不择手段招揽计划外生源。事实上,不少此类招商教学质量低劣,有的学生毕业后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极易引起争端。
储朝晖分析,教育部年年发文规范招生工作,但仍有问题存在。他认为,教育部门在分配招生指标时,要有公开透明的程序,减少行政权利寻租的空间;长期来看,要改变现有指标总量分配的办法,根据各个学校的资质和社会需求,制定相应的招生规模,同时加强监管。他预计,今年生源减少,各高校争抢生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