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城市“内急”

2011-06-27 01:35:00 |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昨日的北京,上周四“翻江倒海”的暴雨已在明媚阳光下蒸发无痕,但人们心中的反思和疑问依然挥之不去。

  昨日的北京,上周四“翻江倒海”的暴雨已在明媚阳光下蒸发无痕,但人们心中的反思和疑问依然挥之不去。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新华社的评论则没有那么诗意——人们更希望有关部门面对暴雨测试出的“大城市病”,能够坦诚地针对管理上暴露出的不足对市民说声道歉,并尽快拿出整改措施,保证下次、下下次强降雨时不会重蹈覆辙。

  做出这样的保证之前须从自身重视入手。

  武汉是近期发作内涝“城市病”的又一个案例。

  “建在地下的工程看不见,往往让位于地上工程。”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老古董”排水

  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信息显示,截至25日14时,6月份以来风雹灾害共造成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8亿元。

  而在上周四的北京,“积水潭”、“水帘洞”等“景观”则成为这座遭暴雨突袭城市的戏谑注脚。

  据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介绍,这次暴雨是自2004年7月10日北京的暴雨天气后的又一次大影响暴雨天气。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告诉本报记者,当天傍晚她登上了青岛飞往北京的飞机,即将到达时因强雷雨天气折返,在青岛的机场度过了一晚,翌日早晨才得以飞往北京。

  不独是北京如此。

  6月份的武汉连续迎来三场强降雨,20小时内连降暴雨192毫米,相当于15个“东湖”倾泻武汉大地。

  而在去年5月,3次强降雨也凸显出广东排渍水的“肠梗阻”软肋。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全国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即排水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事实上,“老古董”并不是到哪都会受到欢迎。

  上述人士透露,现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

  北京市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梁毅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的排水设施始建于元朝。

  三年一遇,这是北京市防汛办主任、总工王毅给出的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

  如果用数字量化,那就是只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

  截至上周四22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41毫米,其中城区平均63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石景山区模式口,达到192.6毫米,是建站以来的最大值。

  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北京排水管网标准中有东、西护城河,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地区为10年一遇标准。

  例如2009年7月30日下午至3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的降雨量达到110毫米。当时天安门广场附近的道路排水管线和泵站工作正常,经受住了考验。

  目前,当地要做的就是将城市排水能力进行整体提升。

  今年4月,北京市水务局表示,北京市中心城排水管线将在5年内全部实施更新改造。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排水集团运营的中心城排水管线超过4000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716公里,雨水管道1603公里,合流管道684公里。

  该集团按照市水务局的要求已将存在结构隐患的设施纳入更新改造项目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解决。“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中心城排水管线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21.2亿元。

  具体到今年的规划任务,2011年北京市水务局工作计划中有明确部署,即新建排水管网20公里,更新改造10公里,新建再生水管线20公里。

  水务投资的“小蛋糕”

  武汉大道,这条被誉为“武汉最美的大道”近日也未能避免“逢雨必涝”的现象。

  这一刚建成通车不久的工程,是武汉市献给辛亥革命暨武昌首义100周年的一份厚礼,仅全线绿化投资就高达3.6亿元。

  而在当地的徐东大街,近几次暴雨频“受淹”。

  但根据武汉水务部门的介绍,徐东大街的雨水管网通向沙湖;中北路、秦园路雨水管网直接排往沙湖港明渠;沙湖—沙湖港明渠—罗家港明渠—长江,形成该片区一条完整的排渍通道。

  现实情况却是,沙湖港明渠涵闸因沙湖公园施工被完全堵死,穿过道路的涵洞被垃圾、树枝所堵,淤塞严重,水流不畅。而罗家港明渠,因二七长江大桥施工,引桥的数个桥墩跨越渠面,也造成严重淤塞,导致明渠水流不畅,进而对沿线秦园路、中北路等排渍管口形成顶托。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武汉市政建设近十年基本集中在路面以上,“建在地下的工程人们看不见,往往让位于地上工程”。

  以2011年武汉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为例,725.82亿元城建资金中,466.41亿元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仅43.452亿元。

  而大量路面以上的城建工地又进一步加重了本已老旧的地下管网“肠梗阻”。

  “武汉现有工地5000多处,很多工程压占或破坏排水管网;有的工地形成深坑,天然形成大量积水;有的把泥浆、渣土倾倒入排水管网……”武汉水务部门统计,降雨集中时段,武汉三镇共有15处重点地区出现短时渍水,其中10处渍水是由于工程施工造成。

  “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近年来很多城市在规划的时候只注重城市快速发展和外观形象,而忽略了看不见的地下工程。”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宋迎昌对记者表示,其实长久忽略地下工程发展的“欠账”是要还的,而这个代价可能比一次性到位规划付出的成本还要高,所以在做城市规划时应要有远见。

  模糊的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去年就曾对全国设市城市排水系统排涝能力进行过调研。

  王岚说,最近她所在的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联合市政工程设计单位进行了一项对全国各城市的内涝情况调研,发现中国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确实全国性普遍偏低,全国很多城市的管网设计标准都是按照应对一年一遇的降雨量。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增排水干管千余公里,新增抽排能力269立方米/秒,提高排涝排渍能力。

  对于一些大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王岚表示,要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生导师陈艳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近年来北京市相关部门在对水涝的预警和部门联动应急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但由于缺乏对积水点地埋管线复杂情况的全盘掌控,很多时候在做相关准备工作时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教授、给水排水专家周玉文则提到了标准问题。

  周玉文表示,目前中国在防洪和防汛方面都有相应的标准,但唯独缺乏一个排涝标准,在涝灾来临时多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

  周玉文建议从城市规划层面建立一个城市排涝标准和规范,此外,中国的排涝工程设计应与国际接轨。

  他举例说,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有排雨水的“小排水系统”和排涝的“大排水系统”,一旦特大暴雨出现,地下停车场、运动场和蓄水池都可以作为临时存水的地方,加大排水能力。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