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被视为是一种改革,在土地流转的改革上,浙江先行于全国,2001年初,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沿袭千百年农民交“皇粮”的传统。
这被视为是一种改革,在土地流转的改革上,浙江先行于全国,2001年初,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沿袭千百年农民交“皇粮”的传统。
越来越多的农民以一种契约形式,把自己承办的土地交付其他人来经营,以此解放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营生意。和父辈不同的是,他们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谋生之路。
“失地”危机
义乌市苏溪镇新乐村已经很难看到耕种的农民了,这是义乌市试点的第一个地方,始于1998年。
在新乐村,已经很难看到老人背着麦秆的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麻将桌,在村委会的一个会议室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十多张麻将桌。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浙江省共流转耕地326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3.5%;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村数占总村数的66.4%,涉及的农户占总农户的20.8%。各地从实际出发,摸索了多种土地流转形式。
对比去年的数据,到2010年底,浙江省流转土地面积707万亩,是2005年的近两倍,占总承包耕地的36.9%。
2009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农业厅联手,率先在国内出台了首个规范土地流转的《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这标志着今后浙江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权可以物权化、股权化,而经营权本身及土地的用途却不会发生改变,浙江也将通过土地流转这项新政激活“万亿富农资本”。
浙江省“七山二水一分田”,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0.5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短缺,浙江省尚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1万平方公里。
这也是许多人尽管手中有田,却不愿耕种的重要原因,产出有限,却耗费大量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流转给其他人。
年轻的人出去打工,年老的人留守在家里,他们早就习惯了不去田里耕种。对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五谷不分”已经是稀松平常之事。
土地流转与经济
与过去不同的是,浙江新一轮的农地流转普遍实现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
在浙江不少地方,过去种粮大户承包的粮田大多都是 “免费”的,还有享受村里和地方政府的补贴。随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土地承包费(转包租金)已水涨船高,每亩水田年转包租金一般为400元,高者甚至达到600元,最高的已上升到每亩每年1000元。
土地流转之所以在义乌试点,乃至蓬勃发展,和当地的经济特色是有一定关系的——市场是义乌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当地有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长驻外商有13000多人。
这或许是农民放弃耕地的重要原因,经济因素成为权衡的首选条件。这并不难说明,为什么土地流转会在经济发达的浙江迅速推广开来,这其实与浙江省的经济特点有很大关联,浙江省同样也是依赖外贸型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区域,曾一度被人称为“块状经济”。
如果把镜头放大到全国,可以发现,土地流转比例高的地区基本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从各地上报的数据来看,江、浙等沿海地区农地流转比例相对较高,流转规模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以江苏省为例,预计到2010年底,全省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900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8%,位居全国前列。
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运而生了不少新的机构,比如2011年5月,温州市首家涉及土地、林权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诞生了。
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2009年3月,温州三魁镇政府、东洋底村和上武??村与温州天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三魁镇签署一份共计2300亩林地荒地的土地流转项目,租期30年。
只是,这些放弃了耕地的农民,如果没有老一辈提醒的话,或许会忘记,这里,原本叫做“鱼米之乡”,如果不经提醒,或许不知道,在义乌,耕地一年可以收获三季。
当农民被经济大潮所裹挟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放弃或者选择,有没有一个可以权衡的指标可以参照。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