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江中下游不少地区从旱灾转向洪灾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
长江中下游不少地区从旱灾转向洪灾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多位气象、生态、水资源管理的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尽管“旱涝急转”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但多种生态破坏和建设规划中的失误,是加剧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人为因素。
可以说,此轮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再一次暴露了生态环境正处于空前脆弱的状态。
失调的湖库
武汉大学水资源论证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铁松说,“旱涝急转并不是老天爷存心作对。”
胡铁松认为,人类活动强烈干预,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地改变着长江的天然水文情势和生态环境。然而,由于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各个水体之间是一个系统,而且河流与植被、湖泊、地下水之间相互也有调节作用,这中间任一环节的扰动都会产生恶性的连带反应。其结果就是,人类干预越强,各个水系的自我调节就越弱,降水不足就干旱,降水增加就洪涝。
“首当其冲的人为干预便是围湖造田。”胡铁松称,天然湖泊的库容越大,特大暴雨出现时,其蓄水量相对就越多,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就越小;反之,干旱年份可以提供给农田灌溉的水量就越多。因此,保持流域适当的水面率是防御旱灾与涝灾交替出现的有效措施。
但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以“千湖之省”湖北为例,据水利部门统计,上世纪50年代,湖北省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106个,总面积7141.9平方公里,现同类湖泊仍有958个,但总面积仅2438.6平方公里,只有半个世纪前的1/3左右,调蓄洪能力大大降低。在全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中,萎缩减少面积9570平方公里,共减少蓄水量516亿立方米。“填排涝湖,造高尔夫球场”、“水库边上造别墅”的情况普遍存在。
“一旦长江上游枯水期延长,来水持续减少,中下游干流水位下降,各大湖泊便成了无源之泊迅速干涸,千万个湖泊、水库、水塘、湿地由大盆变成小碟;一旦连降暴雨又现水患洪灾。”
流失的山林
与此同时,人们对山林常常索取太多、珍惜太少,导致森林植被大量被毁,加剧了水土流失。据分析,森林植被质量差,不但导致“天上落多少雨,地面就走多少水”,还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水库、山塘和渠道,降低流域内水资源的工程性调节功能。
回望近几年发生的数起山洪暴发、泥石流引发的悲剧,不少正是因树木遭受大肆砍伐、生态遭遇严重戕害所造成的。
在刚经历一场泥石流浩劫的湖南临湘,记者远眺数公里外的大云山西侧,绿色的山体被撕开了一道“V”形的巨大伤口,大量的废石砂沿海拔约900米的大云山倾泻而下。在观山村毛家组,村民指着一条蜿蜒通往山顶的四五米宽的路说:“这里原来都是树木,砍了,专门为上山开采矿石修的。”
2004年开始,在不属国家森林公园的临湘一侧,数家采石场在招商引资旗号下,开始生产花岗岩等石料。
更多的无证私人企业挖土筑路,修建了多条直通山顶的运石公路。堆砌在路边的碎石、碎土,最终成了此次泥石流中的致命威胁。
然而,“唯GDP论”的湖南临湘,在解释造成泥石流灾害的原因时却坚称泥石流是天灾而非人祸。
著名水利专家沈国舫认为,尽管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超常降雨,但从根本上说是水土流失所致。国内各地生态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
粗放式排涝
城市建设及规划失当,也加剧了洪灾危害。进入汛期以来,多组武汉严重内涝的图片在网络上风传。
这场被定性为“12年不遇的大暴雨”,使武汉市城区积水成灾,交通基本瘫痪,有的地方积水到了成人腰部,很多地方淹水被调侃称为“水上乐园”。城市排水系统不堪一击,令这座“现代化城市”被暴雨打成“漫城”。
道路渍水除了遭受罕见的强降雨天气,背后却暴露出城市管网老化,与城市发展不适应的痼疾。据武汉水务部门透露,武汉现有管网有的是清朝年间所建,排疏能力退化严重。但近期刚建成的水果湖隧道居然也被渍水围困又是何因?
安邦咨询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处于高速扩张期,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各个部门、各个群体之间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则可供遵循,成为城市内涝灾害的人为因素。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对于排水管网这种不能凸显政绩、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官员们缺乏兴趣认真去做。此外,在解决城市排水问题上,国内在诸如法律、资金投入、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欠账。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