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预计近期提交国务院审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有望加大,相关责任人或将终身不得从事饲料加工行业
【财新网】(见习记者 蒋昕捷)与相当多公众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不同,一些政府部门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5月17日,在青岛举行的2011全国动物营养安全高层论坛上,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李大鹏通报称,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商品饲料瘦肉精检出率一直保持为零。
另据介绍,农业部2010年监测饲料产品7279批次,合格率93.89%;与2009年(90.93%)相比上升2.96个百分点。
在养殖环节,饲料违禁添加物监测完成7503批次,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添加物的检出率仅为0.11%。此外,养殖环节的1296批次牛尿中,仅检出1批次违禁添加盐酸克仑特罗这种瘦肉精。
一个月前,在“2011河北饲料工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处长王晓红曾表示,监测结果表明全国饲料产品质量总体安全, 瘦肉精等饲料违禁添加物检测出率逐年下降,说明此前开展的针对瘦肉精等专项整治行动是有效的。
不过,有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农业部数据未必能反映饲料中违法添加的实际情况。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添加多出现在养殖环节,而非饲料生产阶段。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西巴特罗、盐酸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但真正纳入常规检测的,只有盐酸克仑特罗。今年3月双汇瘦肉精事件后,部分地区才增加了莱克多巴胺检测,但其余添加物大多未纳入常规检测,有的甚至连常规检测手段都不具备。此外,一些养殖户通常会采用一些特殊手段应对抽检。
杜绝在饲料中使用违禁药物和违禁添加物,仍然是农业部的工作重点之一。据李大鹏介绍,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主体工作已经完成,近期将提交国务院审批。其中新修订内容包括完善非饲用物质管理,禁止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中使用非饲用物质,禁止经营和使用含有非饲用物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禁止向饲料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提供非饲用物质。
据悉,新条例将细化罚则,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包括相关责任人终身不得从事饲料加工行业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