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当前国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违法违规用地总量大、比重上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国土资源部之前公布的5起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结果中,河南省台前县产业集聚区13家企业违法占地案位列其中。
5起通报的案例全部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分析称,在当前国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违法违规用地总量大、比重上升。
在被国土资源部点名之前,河南省台前县违法占地案的相关负责人已经被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
不过,国土资源部的“点名”,并未在当地起到警示作用。在当地官员看来,这是地方发展中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与通报中提及的489.65亩违法占地项目相比,台前县产业集聚区规划中9000亩的用地需求,显然需要更大的辗转腾挪空间。
对于这个在河南108个县中排名倒数的贫困县而言,其用地的冲动才刚刚开始。
“无奈”的违规
5月6日,距离老城区5公里远的台前县产业集聚区内,工人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施工。
这一举全县之力建设的工业园区,经过1年多的建设,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和发展雏形。其规划面积为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0.6平方公里,发展区2.2平方公里,控制区3.2平方公里。
入园的20多家企业中,大多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紧邻产业集聚区主干道而建的“育企园”,门口一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为路两边的绿化进行土方作业。紧挨园院门内侧而建的五层服务楼已经浇筑到了第二层。正在施工的服务楼后面,是三排已经建好的白墙、蓝顶的标准化厂房。
这个占地95亩的“育企园”,是此前通报的13家企业违法占地企业之一,其投资商为台前县隆盛投融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台前县经济技术开发投资中心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也是台前县政府为建设产业集聚区而设立的投融资平台之一。
整个园区尚未完工,但区内的道路、路灯、排水、供电等配套设施业已完善,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园区。
和“育企园”相距不远的“创业园”,同样由台前县隆盛投融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在该园区的建设中,也存在着“未批先建”的违法用地行为。在去年的台前县产业集聚区违法用地行为查处行动中,台前县国土资源局监察队曾向其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地上建筑物8300平方米,罚款91万元。不过企业最终并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书》规定的内容。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台前县国土局向13家违法用地企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仅有5家停止施工,等待处理。其余8家均未履行处罚决定书内容,包括由政府投资兴建的“育企园”和“创业园”。
当地国土系统官员表示,在全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很多项目都是“一把手工程”,即便是国土部门对违法用地企业下达处罚通知,企业也往往并不理会。
台前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汉建承认,去年引进的一些项目,确实存在没办完手续就开始建设的情况,“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客商提出了要求,我们就得尽量满足。现在都是很多地方抢一个项目,你稍微慢一点,就被别的地方抢走了。”
据其解释说,按正常的土地审批手续,一般得半年时间,有的投资方在敲定投资意向后,希望马上开工建设。作为地方政府,也希望项目尽快落地,“再等半年时间,中间会出现很大变数。”
张汉建解释说,去年的13家企业在被国土部门查处时,已经在走正常的申报手续,差两个月就办下来。
此次未批先建的违法用地行为,也让张汉建、台前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队副队长贾振民、产业集聚区所在地的孙口乡政府村镇规划办公室主任刘秀达分别领到了行政记过处分。
消失的农田
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只开发了不到1/10,一些被圈占起来的围墙内,依然是绿油油的麦田。
被占用土地较为集中的台前县孙口乡屈岭村,有1200亩的耕地已经被征用,占村里总耕地面积的一半还多。被征收土地后的屈岭村村民刘福觉得,今年口粮都成问题。一家10口人,只剩下两亩地,虽然两个儿子和儿媳妇常年在外打工,但留在家里的4个孙子正在长个头,饭量也都不小。
耕地被征用后,每亩地可以拿到4.6万元的补偿。拿着10多万的补偿金,刘福觉得并不踏实,虽然可以到县城做点小生意,但他担心失败,“这可是我们一家的保命钱”。
从内心里,刘福更愿意守着自己的那几亩地。刘福觉得这么好的耕地被占了很可惜。
据刘福介绍,包括村里被占的1200亩地在内,整个集聚区所占用的9000亩耕地,属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双千斤地”(即春、秋粮食产量均能达到千斤)。“整个孙口乡,就这一片好地,村民都不愿意被占。能达到这样产量的耕地在台前县都很少。”
村民的反对影响不了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推进。“同意不同意都得卖,”刘福说,“征地的补偿款,村干部往家里一送,当天夜里就派推土机把庄稼给推掉了。村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因为阻止毁掉长势正旺的庄稼,被当地派出所以‘妨碍公务’的名义抓走。”
除了被直接占用的耕地外,刘福担心剩下那二亩地也将受到影响。原本对种植庄稼有利的较高的地下水位,在建设厂房时却成了一大缺陷。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在建设前,往往用数台水泵大肆抽取地下水,结果使周边麦田的旱情更加严重。
用于灌溉的沟渠,也因为入驻企业的污染,而变得污浊不堪。和刘福那二亩地相邻的是一家阿胶厂和洗绒厂,前几天有村民抽了沟渠里的水灌溉后,原本绿油油的小麦开始成片的泛黄。刘福觉得,因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而占用和影响的耕地,肯定超过万亩。
不过,对台前县而言,万亩耕地的价值,显然不如产业集聚区更实惠。1964年,原本属于山东省管辖的台前县,被作为泄洪区划归河南。由于承担泄洪通道的功能,台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在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一先天的不足,对台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河南108个县的经济实力排名中,台前排在后5名之列。
2008年开始,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的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让台前看到了希望。台前县商务局副局长李效东介绍说,经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过去几年的招商项目没有去年一年多。通过多方努力,从广东引进了武元实业、英腾服装,从浙江引进了华泰羽毛制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产业扶贫上,获得了中石化的支持,准备大力发展化工行业。
土地瓶颈
河南全省推开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成为这一农业大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每个县建设的产业集聚区除了将原有区域内的相关产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外,还将通过产业集聚吸引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落户。拥有多年羽毛加工、分拣优势的台前县,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引进像波司登、雅鹿等知名羽绒服企业入驻。
省里统一推行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被各地视为争取地方发展机遇的良机。一些市、县也借此提出了规模宏大的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据张汉建介绍,在2009年台前县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中,已申请将目前产业集聚区所在的区域调整为建设用地区,并在当年底,《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台前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批复》中,得到确认。
“土地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张汉建说,“目前集聚区9000多亩规划面积已经用去了1000多亩,以前是什么项目都要,今后要选项目,为那些对地方经济带动比较大的项目留下发展空间。”
在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中,台前县属于占地面积最小。在濮阳市,经济较为发达的濮阳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到了3万亩。在张汉建最近的一次外出考察中,和台前实力相当的一个县,产业集聚区的规模也搞到了1.8万亩。
不断扩展的用地需求,也让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违法用地的新领域。自2009年以来,已先后有灵宝、巩义、嵩县、濮阳县等多地产业集聚区违法用地案件被曝光。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在前不久召开的会议上也曾指出,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亟待提高;违法违规用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违法用地比例偏高。
一位曾被问责的产业集聚区官员认为,像“边报批、边建设”的方式,是河南省政府在搞产业集聚区时默许的一个思路,按政策来说,肯定属于“未批先建”的违规行为。在其看来,大家都在搞,就像小偷偷东西一样,有的被抓住了;没被抓住的,等手续办下来,也就合法了。(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刘福为化名)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