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0年减少近300万人口

2011-05-09 01:19:00 |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四川省的常住人口2010年比2000年共减少了288万人。

  中国人口红利衰减似乎正在得到验证。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四川省的常住人口2010年比2000年共减少了288万人,而同样10年间,四川省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却增加了260万人。

  四川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四川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常住人口为8329万人,2010年为8041万人,十年共减少288万人。2000年,四川常住人口占全国6.58%,2010年占全国6.00%,下降近0.6个百分点。

  四川省常住人口减少

  四川省统计局分析认为,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四川籍民工到省外务工人数不断增加所致。200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员大约为600万人,2010年为1050万人,符合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情况。

  此次人口普查发现,比较2000年和2010年四川21个市(州)常住人口总量,四川省的多数市(州)都略有下降,尤其是南充、达州、资阳、广元、宜宾等劳务外出人口较多的地区,人口减少的幅度更大些。

  四川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人口下降确实反映出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的一种趋势,每年新增劳动力在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新增劳动力供给的衰减,在郭晓鸣调研的一些市县的中学、职业高中等学校出现了招收生源不足的现象,而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展开激烈竞争。

  四川省社科院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分析认为,2011年以后四川省新增劳动力将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十二五”时期农村新增劳动力将从2011年的116万人逐年减少至2015年的94.5万人,呈明显递减趋势,年均递减速度为4.5%。

  不仅如此,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认为,四川省劳动力的代际结构正在快速更替,2009年全省“80后”、“90后”的新生代劳动力已经占全省劳动力的30%,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然而,目前的年轻人,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城市工作,也使得四川新增劳动力大部分外流。

  劳动力“供给增量”之忧

  事实上,关于人口红利将终结的看法越来越成为主流意见。近年来,“民工荒”的现象已经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蔓延。而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报告认为,“十二五”时期四川农村劳动力也将由“绝对富余”向“相对富余”转变,尽管总量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劳动力“供给增量”却可能逐渐难以满足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一方面,四川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20万人,占7.45%;2010年,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0万人,增加2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95%。十年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并且四川老龄化水平比全国8.87还高2.08个百分点。

  记者对四川农村尤其是主要劳务输出地调查了解,目前农村人口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青壮劳力都已经不在农村。这种现象已经被形象地称为“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队”。用农村中流传的话说,现在的农村已经到了“抬棺材也找不齐人”的地步。

  四川省统计局通过普查数据分析认为,这表明四川省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统筹考虑、研究老年人口的政策,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人事业。

  不过,郭晓鸣表示,人口供求关系变化的趋势还没有到绝对供不应求的地步,而且这种人口变化带有区域性流动的特征,也是由于人口大省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面对这样的趋势,郭晓鸣认为,如果考虑到“十二五”期间,四川和沿海的产业发展差距缩小,年轻人回流和外部人口的进入,可能会改变这样的人口结构。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