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律服务日益全球化,但中国涉外法官人才匮乏,这对法学教育提出挑战
【财新网】(记者 谢海涛)中国法学教育界人士认为,面对法律服务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法学教育须作出改革。
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律师杂志社、盈科律师事务所联合在沪主办中国法律服务全球化高峰论坛,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称,中国涉外法官人才不足,WTO起诉的大量案件中,中国律师只能提供低端服务,而不得不高薪聘请外国律师,这对中国律师界提出严峻挑战。
就推动法学教育改革,季卫东提到上海交大“三三制”改革设想,即法学本科教育在第三年结束之后,从第四年开始分流,选拔少数适才适性者,连续接受三年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该设想试图通过高层次法律执业人才、涉外法律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中国的涉外法务培养一批精英。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申卫星亦认为,要应对日趋全球化的法律服务市场,法学教育应有三个转变:
第一,中国的法学教育应从理论法学向临床法学转变,以理论教育为主转向执业教育。以往教科书讲的都是概念、特征、法律的构成要件和效能,但是没有实务的教育,这是法学教育需面临的转变。
第二,要由规范法学向实证法学转变。所谓规范法学,即指法学教育更多靠推理,从推理中得到结论。这些结论从逻辑上看是完美的,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发现,现实与设想大相径庭。
第三,未来法学研究应由目前的“以学科为主导”转向“以问题为主导”。未来应发展一些以问题为主导的法学研究,如像卫生法、媒体法、体育法、网络法、环境法、国际法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