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受卫生部委托,红十字会选择十个省市开始试点运行捐献体系,但至今全国仅有46人成功捐献器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知情人士称,此次“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旨在调动医院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积极性
【财新网】(记者 戴廉)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有望扩大。2011年5月起,卫生部将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据此鼓励试点医院配合各级红十字会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并可完成相关移植。
卫生部在日前下发的《关于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披露了上述消息。文件还规定,试点将以一年为期,到期后卫生部将对试点医院的移植资质进行核准,决定其是否有资格继续有关工作。
2010年,卫生部曾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器官捐献体系,器官来源为非活体、非血缘关系的心脏死亡者。红十字会选择了十个省市,从2010年开始试点运行捐献体系。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曾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红十字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是希望建立一个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的体系。不过,该试点启动一年来,全国仅有46人成功捐献器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据相关人士介绍,此次“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旨在调动医院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积极性。根据本次通知,“符合《卫生部关于印发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医发〔2006〕243号)要求的三级甲等医院可以申请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
卫生部要求试点医院严格按照登记的诊疗科目,依法、依规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不得超范围开展其他形式和来源的人体器官移植,同时要做好移植数据网络直报工作。
此外,本次通知还公布了“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下称分类标准),指出,“依据前期探索经验并参照国际分类,将我国现阶段公民逝世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为三大类”,即脑死亡案例、心死亡案例和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
按世界公认的医学和伦理学准则,脑死亡尸体是器官供体来源的最优先渠道。曾有专家建议,中国应通过立法将脑死亡划入死亡分类。但由于中国社会尚未能普遍接受脑死亡的概念,这一建议曾引起广泛争论。
按照新近公布的分类标准,脑死亡案例,即经过严格医学检查后,各项指标符合脑死亡国际现行标准和国内最新脑死亡标准,由通过卫生部委托机构培训认证的脑死亡专家明确判定为脑死亡;家属完全理解并选择按脑死亡标准停止治疗、捐献器官;同时获得案例所在医院和相关领导部门的同意和支持。
心死亡案例,包括入院前死亡者、心肺复苏失败者、有计划地撤除支持治疗后等待心脏停跳的濒死者、脑死亡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危重患者发生意外心脏骤停五种心死亡患者。
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则指虽已完全符合脑死亡器官捐献标准,但鉴于对脑死亡法律支持框架缺位,现依严格程序按心死亡实施。■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