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统计局发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第一财讯:国家统计局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人口增长继续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同时,中国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有专家担心,中国或成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与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中国在10年内增加了7390万人,增长率为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人口学家一般把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所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阶段称为“人口红利期”。中国正享受着人口红利所带来的丰沛劳动力,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
不过,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提高,外界一直预期中国人口总数将在 2030年达到顶峰,而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减少的情况将在近10年内出现,随之进入“刘易斯拐点”。有人口学家担心,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统计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增多。按照城乡划分,中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数据同时显示,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在地区分布上,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市、区)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 27.04%,东北地区占8.22%。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中国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最大。
按照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按家庭来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统计局称,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 100.00)。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下降2.64个百分点。
此外,本次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 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统计局表示,本次普查数据,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