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日有媒体报道,康师傅每日C系列产品橙汁、红葡萄、水晶葡萄、黑加仑及红芭乐都已更换新包装,每瓶容量由500毫升减为450毫升,售价仍...
昨日有媒体报道,康师傅每日C系列产品橙汁、红葡萄、水晶葡萄、黑加仑及红芭乐都已更换新包装,每瓶容量由500毫升减为450毫升,售价仍维持原先的2.5元。方便面涨价计划刚刚被相关部门叫停,康师傅部分饮料却又瘦身不减价,被网友指责为“变相顶风涨价”。
康师傅瘦身早有先例
其实“明瘦身暗涨价”的策略并非新闻,仔细回顾康师傅旗下方便面、饮品等目录即可发现,商家对此手段早已炉火纯青。
2007年伊始,康师傅方便面拉开了年度“瘦身”帷幕,其中豚骨拉面从92克/杯“缩水”到85克/杯。当年夏季饮品上市前,原本500毫升的康师傅冰红茶也从500毫升“减肥”10毫升。
2007年7月,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携手上调价格,平均涨价幅度达到20%。随后,发改委宣布此次方便面涨价属于价格串通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明涨”被制止后,康师傅再度使出拿手的“减量不加价”手法,其中,红烧牛肉面从90克减重到了85克,“缩水”幅度超过5%。
在过去的半年间,康师傅方便面价格“三级跳”的新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2010年11月开始,康师傅袋装方便面涨价10%,占袋装方便面销量三成的经典系列从2元上调到2.2元,一度引发与不同意上调价格的法国零售商家乐福旷日持久的零供大战。
而从2010年4月开始,有媒体报道,康师傅部分方便面的面饼再度陆续瘦身,原来100克的降至95克,原来95克的降至90克。
“变相涨价”已是大势所趋?
南都报讯,目前采取瘦身不减价的企业并非康师傅一家。例如,伊利冰工厂的山楂爽和冰片蜜桃在仍维持1.5元的情况下,分别比去年少了6克和13克,伊利方面称,该次调整是由于此前冰工厂规格要比业内其他品牌大,目前只是不再采取“加量不加价”的促销,改回业内同样规格而已。
事实上,“瘦身”显然并非以上两种品牌的特别手法,日前便有消息称郑州的花花牛酸奶由200克缩到180克。而南都记者走访广州本地市场发现,通用磨坊旗下的湾仔码头1380克拉链装水饺已缩水至1320克,百事旗下的乐事罐装薯片已从120克缩减为110克,卡夫旗下的奥利奥缤纷双果味饼干318克三盒装相比此前118克的单盒,也每盒少了12克,蒙牛红枣酸奶则也从1.5千克缩减到1.2千克。
但以上品牌的变化均是“润物细无声”,不仅消费者平素未曾特别注意,甚至蒙牛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无法确切记起旗下产品缩水的具体时间
专家看法
业内专家表示,市场经济下,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适度上调价格也可以理解。但部分厂家如此频繁涨价,就不是成本推动能解释了。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介入调查,是否涉嫌滥用优势地位随意涨价。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曾经在食品企业工作,他表示,现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比较明显,但消化到终端产品,未必有这么高的涨幅。不少企业都借着“通胀”的名义跟风搭车涨价,其实是希望赚更多的钱。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领头涨价的企业,业绩依然非常靓丽,涨价并非真的是“不堪成本压力”,而是为了维持可观利润。年报显示,2010年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整体营业额再创新高,与前年同期相比上升31.5%至66.81亿美元,股东所得利润上升24.4%至4.77亿美元。
与此对应的是康师傅在部分品类市场上的高占有率。市场机构苏赛特认为,康师傅在不少品类上都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意味着其对零售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更强,这类企业常常充当涨价急先锋也就不意外了。
马文峰认为,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如果要涨价,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其向公众公布其具体成本和利润情况,并通过类似于公众听证会的形式,决定是否可以涨价。(据新华社)
商家隐形涨价四大招
新民网讯,有消费者总结了商家隐性涨价的四大招数。
第一招是瓶身变形,原本是直上直下的瓶身,换装后变成了螺旋状。
第二招是瓶底变形,有些饮料虽然瓶身形状不变,但瓶底凹进去更多了。
第三招是多留空余,即在原包装里留出一部分空余,外面看上去却没有任何变化。
第四招是赠品猫腻,在原包装基础上加赠一定数量的产品,外包装会明显比不加赠品的产品要臃肿,但重量却没有区别,如果去掉加赠,显然商品重量变少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