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起,包括仁恒滨江园在内的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7个小区率先启动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即“干湿分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叶静宇 日前,上海浦东仁恒滨江园的志愿者家庭率先领到了一只棕色的垃圾桶,上面贴有“厨余果皮”字样,并详细标注了用于投放居民家庭产生的剩饭剩菜、菜皮、果皮、茶叶渣、过期食品等垃圾。今后居民要将这些湿垃圾专门存放在棕色桶中。
4月起,包括仁恒滨江园在内的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7个小区率先启动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即“干湿分离”。这也是上海实现“力争在5年内全部垃圾无害化处理,10年内垃圾减量50%”目标的第一步。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马云安介绍,上海现在末端处置的设计能力和目前需要处理的垃圾量很不匹配。上海现在的垃圾实际处置能力是1万多吨,但每天产生2万吨。因此,到2012年,要使每天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提高到2万吨,而到“十二五”末,将提高到27000吨。同时,上海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要立法,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资源回收利用。
此次垃圾“干湿分离”试点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政府垃圾收运处体系革新计划。马云安表示,垃圾分类在上海起步并不晚,但效果并不明显,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顶层的系统性设计不够。下一步市容部门将把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的体系建立起来,将实行先易后难的模式,先推广干、湿分类,再在干垃圾中按照废玻璃、纺织品、有害垃圾进行细分,也可能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