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于国情

2011-04-20 05:04:00 |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在近期召开的中美可持续发展交流会议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经理人项目主任罗柏特·A.伯格曼发表了其对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的路径选择理论,《第一财经日报》就此问题向伯格曼教授做了专访。

近期召开的中美可持续发展交流会议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经理人项目主任罗柏特·A.伯格曼发表了其对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的路径选择理论,《第一财经日报》就此问题向伯格曼教授做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如何理解中国关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战略决策?

伯格曼:中国关于交通运输行业电气化的战略决策很可能在未来的五至十年中形成三角的局势。首先,由于过去的投资,中国已经在电池技术和制造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中国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巨大的潜在能源,这使得中国在全球新兴的电动汽车行业更具有竞争力。

第一个预测,首先由于欧美地区被迫在未来五到十年扩大它们的电动汽车行业。所以中国政府将集中战略决策权,积极协调向欧美提供电池的出口战略所涉及的各方行动。其次,由于中国发展成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急需为国内庞大而迅速增长的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而且需要满足人们对实用的交通方式的需求,中国将大力发展自主的以内燃机为基础的汽车产业。

因此,第二个预测是中国政府将集中战略决策权,积极协调参与发展低价汽车行业有关的行动。该行业将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向国内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越南、泰国及其他国家)销售内燃机汽车。另外,中国目前只有3700万汽车在路上,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这意味着中国交通行业的电气化水平还很低。这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战略决策过程将不太可能关注电动汽车的使用。

所以,第三个预测是,如果石油价格继续攀升或维持在150美元/桶以上,中国政府将继续集中发展交通部门的电气化,但是会继续允许各政府部门为资源和影响力彼此竞争。这将在未来五到十年推迟电动汽车的使用。

日报:那么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的必要条件具体是什么?

伯格曼:总的来说,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就是机动车辆的广泛应用、维持在150美元/桶甚至以上的原油价格、能够提高50%功率的电池技术革新,以及面向消费者的补贴。同时还有一些要求将有助于电动汽车的应用,比如说公共事业公司、石油企业和汽车制造商们之间利益需要能够协调一致。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支持电动车的发展,比如对内燃机汽车的使用进行限制,或者提高内燃机牌照的成本等。这表明中国和美国政府必须采取战略来推广电动车的应用范围,这对电动车的发展活力很有必要。

不过,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政府对逐渐参与电池出口市场很有兴趣,但是对于动用自身资源在内部创造一个实质性的电动车消费市场并没有太大动力。这种“等着瞧”的立场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车辆的排放在中短期内对中国政府而言并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情。

所以,电动车的供应链发展更大程度将取决于比如比亚迪这样的汽车厂商们,如何在电池功率密度上实现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当然我们这些结论都建立在中国政府继续持有“等着瞧”的立场之上,一旦政府在未来十年决定转变其立场和政策,就会使我们的结论变得错误。

日报:怎样看待中国在清洁煤应用上的战略?

伯格曼:首先要看到,中国更为关注那些能够立刻显现经济效益的能源计划,这也反映了中国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优先的事实。斯坦福大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将不太可能来执行碳捕捉,除非西方会对此提供经济援助。同时,出于对更为廉价能源的需求,中国已经开始发展更高效率的超临界清洁煤发电机组。

至于未来中国关于清洁煤应用的战略制定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超过70%的能源都来自于煤炭,并且能源强度仍旧低于美国的情况下,中国不会具有强烈的运用自身资源发展清洁煤的意愿。因为中国可以通过和发达国家间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来获取类似资源。同时只要允许其下属各个不同机构为了获取外部资源进行竞争,就可以帮助中央政府将这个游戏继续下去。

我们预测,中国政府会在中央层面上集中制定战略,但是同时会允许下属不同政府机构间的竞争来获取资源,这将在未来的5~10年内延缓清洁煤的使用,除非美国或者欧洲愿意为中国提供重要的财政方面的刺激以加快清洁煤应用。

日报:如何看待关于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伯格曼:中国的能源目标可以按照重要性排序归纳如下:首先是维持社会稳定;其次是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第四是在其他国家眼中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形象。

而碳捕捉与储存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技术,并且势必提高电力价格,所以有可能会损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而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采取碳捕捉和储存技术所带来的声誉更为重要。因此,中国对应用如碳捕捉和储存类技术所持有的抗拒态度并不令人惊奇,除非发达国家愿意为此过程所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买单。

不过,既然中国已经承诺通过20年的努力来减少一半的排放,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很有可能将成为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中国可能将大规模推进其试点项目来保证该项技术的商业规模。此外,中国还将关停那些传统的高耗能煤炭厂,并且开设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碳捕捉与封存的电站以代替。最后,中国如果参与强制性的国际总量控制条约,就可能为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实施的巨大成本提供金融支持。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