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说到软实力,说起电影,我发现不那么硬气。中国电影怎么着了?在座的应该心里非常清楚。有一个同事去星巴克喝咖啡,然后跟我说:你...
今天说到软实力,说起电影,我发现不那么硬气。中国电影怎么着了?在座的应该心里非常清楚。有一个同事去星巴克喝咖啡,然后跟我说:“你知道吗,星巴克的咖啡不见得是最好喝的咖啡,但是生意很好。”他说:“现在星巴克咖啡已经无关咖啡什么事了,到咖啡馆里喝咖啡已经无关咖啡什么事,是别的什么事。”中国电影现在是不是也无关电影什么事?
我念一个单子,讲完这个再讲讲关于电影的事。从2003年到2013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我把2003年比较好的和比较差的票房列出来,2003年的国内票房总额是11亿,连一个一般公司的年营业额都不到。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占51%,前两名是《手机》4500万,《天地英雄》4100万;一个比较不好的文艺片类型的《绿茶》400万,《紫蝴蝶》200万,《玉观音》200万。2004年总票房15亿,国产票房占55%,票房前三是《十面埋伏》1.54亿,《功夫》1.5亿,《天下无贼》1亿;文艺片《可可西里》是500万。2005年国内电影总票房是20亿,国产票房占60%,前两名是《无极》1.5亿,《神话》9500万;文艺片《青红》370万。2006年国内电影总票房26亿,国产票房占55%,前两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文艺片《马背上的法庭》是16万。2007年总票房33亿,国产电影票房收入占54.13%,前两名是《集结号》和《投名状》。
从2003年到2007年四年的时间,票房上升三倍。2008年国内电影总票房 23.4亿,到2012年已经是170.73亿。去年票房的前两名是《泰冏》12.4亿,《12生肖》。《我11》的票房是550万。
一说到电影和软实力,就想到电影作为文化或者是艺术的性质。但我们看到,在中国在2003年电影市场开放以后,拼命做的都是GDP,只要把钱挣够了。中国电影也是这样的。现在的中国银幕数是15300多块,2005年《青红》放映时才600多块,还应该有空间,到五、六万块银幕是没有问题的。随着银幕数的增加,市场的增幅到吓人的地步,电影喜迎大好形势。可是在同时,艺术片的票房一直只有几百万,从2003年的《绿茶》400万,到2012年的《我11》480万,一毛钱没挣,甚至还在往下走。
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呢?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时候,把电影与GDP一样看待。商人、院线、发行商对电影的思考,我估计跟今天我们所说的软实力立场相去太远了。他们要计算票房和收益,是从美国化的角度进入电影的。但在市场扩大以后,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票房的增长,还需要文化的影响,要走出去。
关于走出去的问题,一说就很尴尬了。从1994年开始那个时候是电影的计划经济时代,还不是2003年市场经济开放的时代所谓的中国独立电影、地下电影已经走进市场,只是这个市场不在中国。在当时未开放的形势下,我们通过电影节,通过去国外交流,通过买卖,走出去了。我的电影最早被电视台、电影市场收购,已经在做默默的文化输出。《紫蝴蝶》参加戛纳电影节,《孔雀》、《青红》等多部电影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春风沉醉的夜晚》也是参加戛纳电影节。我们在用个体的力量将中国电影文化慢慢地推出去,让别人了解。很多西方观众,特别是法国观众,看到的主要是这些中国电影。
本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和商业的电影是否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应该怎样输出?我认为这就是由文化决定的。
秦晖先生说得非常好,自由优先于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沟通、融合,甚至与其他文化的对抗,都不能违背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不能把文化绑架在一个庞大的、专政的制度之下强制输出。我们的文化铁板一块,代替人的思想。奥赛博物馆馆长说过,凡是强制的一定会失败,只有在自由的、自愿地接受一种文化的滋养时,文化才会真正地给你影响。
我们的电影将来如何走出去?怎么走?这要看我们的价值观在哪里,我们是否能够形成中华文明自身的魅力。比如书法、茶叶,我们自身的魅力吸引别人之后,通过潜移默化的、让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输出。文化交流的前提是自由选择先于文化传播。因此,中国电影未来要更多地走出去,是不是需要回过头来由政府、电影学院一步一步的通过自身努力做得更好?这些文艺电影如何能够生存,再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法国部长说起,我们不应该把文化作为与别的商品等同的东西看待,把文化放入市场肯定是有危险的。我们需要创造特定的环境,甚至要帮助非商业的、文化气质和艺术气质比较高的电影进入市场。我在法国做完之后才真正了解他们。电影进入法国市场之后,只要签了合同,肯定在电影院有50个拷贝上映一个星期。不像中国没有人看就赶下去,在法国要有一星期的预热。所谓的大片,排片是一天有十场或七、八场,你的片子也有七、八场,是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在中国,其实已经丧失了市场准入的公平原则,没有公平,只剩强权、关系。中国在建构市场的时候就已经不公平,权贵集团和利益集团占有了资源。中国没有进行反垄断。
只有像法国部长说的,国家调整、介入,才能做到相对的公平。我觉得中国电影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来不及,应该说及时调整还是可行的,因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我再念一份名单,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辉煌税收、管理费之外还有一个名单。刚才说的是进入电影节的、大家知道的导演。年轻的韩杰、宋方、刘伽荫、应亮、杜海滨、刘杰、彭韬、王笠人、万马才旦、邹鹏、李红旗等,他们将大量的电影,在大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国外很多电影节上做发行,做展映。中国电影形成了文化交流中的真正暗流,这些努力还没有被媒体和大众关注。现在的商业片在做单纯娱乐的、同质化的、低智商的输出,人们忽略了这些能够面对现实、把电影当成艺术和文化的导演所在做的工作。我呼吁媒体,还有主管部门,更多关注这方面的发展。我认为电影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体现我们软实力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人人都爱电影。
(王小帅,导演,曾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奖和入围电影有《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左右》、《日照重庆》。新近作品是《我11》,先后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大奖。)
http://cul.sohu.com/20130717/n381808212.shtml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