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国年轻人在非洲:成长如蜕

2011-12-14 15:15:00 | 作者: 侯燕俐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编者按】[标签:描述]

  胜利的背后总有忧伤。问起来才知道,刘影得过一次疟疾,孙志鹏得过一次疟疾和一次伤寒。他们轻描淡写的模样,像乍得湖一样平静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侯燕俐

  电脑屏幕下方的QQ闪烁。双击,一位名为“梦中祈福”的网友在“天南地北非洲人”群里敲出了一行字:“我想去非洲。”她自称是89年生人,在国内从事机场地勤设备销售,希望到北非的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或塞内加尔——都是些客户所在的国家。“我是女孩子,但不怕吃苦,趁年轻出去多学点东西。赚点米米,回来找个对象。”

  “有的女孩子到这边超不过半年就回去了。”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中工国际”)乍得代表处商务经理刘影回忆道。2008年7月,她从北大法语系毕业进入公司,2009年4月调来此地,转眼已两年半。期间唯一的两次回国休假,一次为订婚,一次为结婚。“乍得差不多是非洲最差的国家之一。生活相对枯燥,环境也比较艰苦。现在办事处建设得特别好了,水电不愁。刚来时,老办事处那边水电经常出问题,生活上不太方便。”

  坐在她身边的首席代表兼项目经理孙志鹏,31岁,是一位高瘦的大连小伙子。他几乎是一路追到乍得。“05-06年,我在利比亚负责输变电项目的市场开发。06年底快交付时,公司需要寻找下一个项目。中工国际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我们盯上了乍得。1997年因为台湾问题,中国和乍得断交。2006年8月,中乍复交。当地政府没钱,很想建水泥厂,我们很快了解到他最紧迫的巴阿赫项目。副总经理胡伟、项目经理王强飞过来参与谈判。从跟踪到签约只有半年时间,07年1月30日就把合同签了,速度相当快。对国际工程来说,项目跟十年都签不下来也不奇怪。”

  为更好融入当地,孙志鹏利用业余时间,从零学法语,交流已不成问题。刘影则迅速完成了从法语翻译到商务经理的转型,她所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浪漫。“我去过一次政府的国库,管理非常混乱。乍得原来有两个口行(此指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资助项目。一是中兴CDMA项目,一个是我们的水泥厂项目。每年乍得对口行进行还款,都经由国库支付。有一年,口行一次收到两笔款,不知出自哪个合同,没有任何附加说明。我去看,国库完全查不出来底子。后根据还款进度计划表推测,CDMA项目比我们项目要执行早,再算金额,终于找齐了依据。”政府丢失公文的情况很常见,刘影不得不多做备份,勤催勤问。

  文化差异和技能鸿沟深深刺激着孙志鹏们的神经。“比如磨灰,中国人一天磨八个平米,乍得工人可能一天就磨两三个平米,且品质不高。中国工人一般都是每周连续工作,直到回国。当地工人不愿意加班,尤其是夜班,要求每周至少休一天,到教堂去祷告。按月发工资,乍得工人领到了就去消费,过了一个礼拜之后等钱花完再来上班。”怎么办?于是公司改用周薪的方式,以确保当地工人的出勤率。

  胜利的背后总有忧伤。问起来才知道,刘影得过一次疟疾,孙志鹏得过一次疟疾和一次伤寒。他们轻描淡写的模样,像乍得湖一样平静。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