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中国企业家网】12月10日,2011(第十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隆重举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参与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宁高宁表示,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危机,企业应该做好反思。对于此次年会主题--制度进化与市场尊严,宁高宁认为这也正是企业界关注的话题。
宁高宁提到,中国企业的影响力之所以不够,在于其核心创新力不够,也就是中国企业能够真正改变行业,真正改变世界的数量不够。
宁高宁表示,创造力创新力是在一个企业的所有责任中占据着第一重要的位置。因此,不管是对于一个行业,还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反思重点就是要思考创新力在哪里,找到并发展下去。
以下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演讲全文实录。
宁高宁:
尊敬的邵(副)主任,尊敬的徐社长,一年一度《中国企业家》杂志给中国企业界的人提供这么一个机会大家相聚一下,一年的忙碌互相问候一下,交流一下,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我参加这个活动也很多次了,每次都很享受和大家的交流。今年我想说一个企业界反思的问题,因为每年开这个会都是处在北京比较冷的时候,我每次印象比较深的时候下车进门刮大风。北京刚刚开始寒冷了,全球的经济也是开始寒冷。目前,我觉得企业家的反思就变的非常重要。因为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实际上当时整个全球,不管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界,他的反思基本上仅仅限于对华尔街高工资冒了一下,没有真正反回来去对金融和社会的关系,政策货币发行和对经济的影响。
实际上,在过了没有一年以后,大家都以为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已经很好了。可是,一年多以后,就业没有上升,经济没有后续成长,又继续带来所谓占领华尔街,引来了很多社会矛盾。
再反过来看,今天又用了更多通过更多借贷,更多货币发行,更多债务累计这么一种方法,希望来继续去治理前面因为过度借贷,过度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矛盾。由此,大家更知道欧洲的危机随之而来。今天这个反思,从企业界来说,我参加Asia的会议,我们做的实业企业不错,我们公司在成长,我们盈利也在成长,我们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在成长,为什么就危机了?为什么我们的股票就一半不见了?这个问题好象全社会应该有一个反思。
金融和货币在经济社会中应该占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现在经济危机不见了,金融危机过几天就来一次,我想这个应该作为政策制定也好, 企业界也好,反思的一个主题。当然说回来中国企业界需要反思的就更多了,因为今天我们主题叫制度进化和市场尊严,实际上含义不言而喻,中国企业界,很多年以来都带着一种对制度不完美的意见和批评,对市场力量没有得到完美,百分之百尊重。
为什么今天这个题目再提出来?我相信我们《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和大会主办都非常清楚,非常好的用意,希望再来进行推动。但是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两面的,我觉得中国市场力量,或者说市场尊严,或者说制度进化,如果说还没有给中国的企业创造一个让大家更满意的环境,中国企业界本身是有责任的。因为中国企业界也相当成熟,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希望利用政策的不安分来创造机会,这种例子就很多了。我们这一群所谓会议改革,回来往往受到制度影响被改革,被动使用这种政策,远远多过我们能够对政策有什么影响,刚刚邵主任讲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很多结论性的观点,也是十几年以来我身植于国有企业当中感受到的观点。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改革和困难?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各个因素上从历史上走到今天,你说100年前,200年前,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走到今天,如果你把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上某个国家进行相比,特别是某个层面,你觉得中国是很不足的。但是,有一点我今天在《中国企业家》 的会议上我想说,中国企业界的影响力在中国之所以不够,我认为是中国企业界真正的、核心的创造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够,真正的改变了行业,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中国企业不多。
讲到企业领袖年会已经开了10年了,10年前说这个话是要求过高了,10年以后再不说这个话要求过低了。我们有很多很好的低成本企业,很多很好的做地产的企业,也有很多很好的资源型的企业,一般生产型的企业都比较多,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很好的企业。比方说中国企业中在互联网,在中文使用上这种应用我觉 得就是很好的,像华为也做的很好。我觉得中国企业应该向他们学习,而大量的群体基本上是处在一个相对来讲,传统的、规模型的、成本型的、制造型的、传承型的这么一种经营之中。
可是,作为企业来说创新性,创造性是任何企业家所有责任中的第一责任,任何去尽力保持这个企业运作和尽力去追随某个业务运作,本来这个东西都有了, 这个电视机本来就有了你来第二个这只是一个生产者的责任,而不是一个企业家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说,没有这些真正的创造,中国企业再大,盈利再好,企业家的 光辉也不会闪耀。
我们希望政府来尊重市场,尊重制度,尊重企业家,可是中国的企业界的人真正履行了他企业的创造力责任了吗?中国文化中充满了做买卖的文化,中国搞企 业就是搞买卖,买卖是一买一卖,充满了很强的贸易炒卖心理,没有长远的产业心态,没有技术成败,没有产品至上的心态,更没有建立宏大产业的雄心,这是我们 今天必须面对的。
我强调不是说每家企业,我只是说大的一个范围,当然也有很好的企业,不能每个都打一棒子。当然有人说中国企业家冒险性不够,创造力不够,原创力不够 是中国大环境所造成的。在这里我举个例子,一个多月以前,好象就这个房间中粮商业地产业务在这开一个会,是请了商业地产里面最主要的,好象有那么一两百个 租户,到年底了做一个答谢,或者说是交流会让我来讲话。当时那个牌子是竖那边而不是这边,当我上台的时候,我突然之间就把讲话变成了英文讲话,为什么?因 为我一看前两排的人全是黄头发,让我非常吃惊。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那个商场里面从吃的,从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一串全是国外公司,从穿的来看一大堆也全是国外公司。当然有像苹果这样的公司,我 后来发现有一个公司是北京卖服装几乎最便宜的一家公司,他并不是LV,并不是很贵的品牌,在北京几乎是最便宜的衣服。我突然觉得,原来中国的企业在做什么 呢?真正在品牌上做什么呢?中国是制衣大国,当时纺织公司是第一位,盈利最大公司,现在当然不行了,现在衣服也慢慢开始,我这不说国内公司不好,他们都我 们的客户,也都很好。
当然,也有中国做衣服的企业,我只是说这个创造性,产业的创造性,产业建立这种能动性,,持续性,最终品牌深入人心到民众生活中这么一种连贯性我觉得是不 够的。如果今天我们说这个东西是我们做不来的,比方说我们做一个很高科技的东西不会做,今天我们说的是穿衣做饭的事,但是中国企业没有很好去把握,当然这 也是一个批评,去把握创造一种品牌技术和产业,这么一种,战略上来讲把握是不够的。
所以,我觉得这是需要反思的,创造力在什么地方。说了半天,说说中粮。中粮本身更是一个传统的从贸易起家的公司,贸易公司变成一个实业公司,实业公司逐步 面临一个产业集合公司,希望能做出一个品牌来,希望能够做出一个所谓的产业链有点创造价值的整体型企业来。但是,现在在做什么?中粮集团目前希望能够真正 向着创新和技术去走,能够向着真正的营养健康去走,向着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寿命,减少疾病,提高活力,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在食品角度去走。
中粮集团在一年之前成立营养健康研究院,现在有40多位博士进入里面,还有几位通过国家的千人计划。中粮希望通过这个全面提升公司大宗商品转向食品,而其 中要有技术含量,营养含量,比方说“十二五”计划里面国家提出来要把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73岁提到74岁,他们研究了一下,这里面食物是第一位的。中粮集 团能不能真正带有技术的因素在里面,带有研发因素在里面,带有真正提升生命关爱,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在里面,而不是简单的一种仅仅保障安全的产品,而是一种 提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由此变成一个有技术推动的食品公司,有技术研发的食品公司,有提升人类福祉的食品公司,这是我希望中粮集团能够做到的。
最后,在中国企业经历了这么多年成长磨炼之后,反思过来我们必须提出应该谨慎的,大家都现实一点,谨慎低价竞争,谨慎跟随别人,谨慎投机,谨慎资源,谨慎追求规模,谨慎地产,谨慎金融,特别是衍生品金融,崇拜技术,崇拜研发,崇拜创新,崇拜产业,崇拜品牌,崇拜竞位好产品,敬拜技术不断推动能力,崇拜有技 术和推动的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今天我希望能够得到的反思,谢谢大家。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