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大吃创新蛋糕

2011-10-25 10:03:00 | 作者: 蒂姆•哈福德来源:FT中文网

【编者按】[标签:描述]

  是推销艺术还是工程实力?是天才创意抑或冷酷无情?又或者仅仅因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天生就具有远见卓识和无可挑剔的品味?无论乔布斯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的天才能力可不止一点。甚至他的“副业”皮克斯(Pixar)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苹果(Apple)是乔布斯的初恋,他白手起家创立了这家公司,后来又从悬崖边上把它拉了回来并打造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也难怪我们许多人对乔布斯的去世感到难过——他要活着,准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我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是乔布斯的诸多创造让我的生活更美好。但奇怪之处在于:我拥有苹果产品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两周,两周时间已足以让我放弃,并把它退还给苹果公司了。(顺便说一下,苹果公司的顾客退货部也是让人无可挑剔!)我的Macbook Air?硬件炫极了,可软件有些花里胡哨,界面也不够直观。我的iPad?华丽得很,可它太重了,不太喜欢无线网络,而且直到我在Windows笔记本电脑上进行了一些极其荒谬的操作之后,它才可以开机。

  苹果从来没有从我身上赚到过一分钱。那么,为什么我要说史蒂夫•乔布斯改善了我的生活呢?理由是,我被各种外观出色效率出众的技术所围绕,正是因为其它公司都在追随苹果的脚步。若不是苹果对WIMP(窗口、图标、菜单和光标)环境的改进和推广,我们不知要多久才能等到微软(Microsoft)的图形界面——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情形啊!很难想象,要不是因为苹果的漂亮字体,比尔•盖茨(Bill Gates)会对字体产生多大的兴趣。除了台式机以外,我还有类似的经历告诉大家:我有一部Android手机,它欠iPhone的可不止一星半点;我还在期待可以拥有一台能与Mac Air相媲美的Windows笔记本;还有,世界上的每一台平板电脑都应该向iPad致以敬意。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其中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收益的分配不尽合理。换成更通俗的话讲,一位企业家烤熟了蛋糕之后,自己只能保住薄薄的一块。不由让人担忧这是否会阻碍创新;在某些行业,创新者想到自己必须承担巨大的风险并投入巨大的成本,而全社会坐享其成,希望凭空分得收益,可能会感觉灰心丧气。但在计算机行业,似乎还有数不清的企业家乐于为了那微小的一份社会收益而冒险。

  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于200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试图准确地计算出这一薄片到底有多薄。诺德豪斯认为,创新者在其发明所产生的社会总收益中仅能收获“微不足道的”2.2%。其它97.8%则造福了消费者,部分原因是竞争对手们很快就赶了上来,还有部分原因是没有一家公司、哪怕是垄断企业,向每位消费者收取的价格能够与其个人愿意付出的数额相符。

  诺德豪斯教授的估算充其量可以被看作一种推测,部分原因是他只能够集中研究那些促进生产成本下降、进而降低价格的发明创造。如果那就是衡量标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和盘尼西林(penicillin)等发明勉强说来也算符合。不过,我觉得可以有把握地说,万维网创造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和盘尼西林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从他们的创意想法给社会带来的总价值中收获的份额远远低于2.2%。

  乔布斯是一个例外吗?使我注意到诺德豪斯论文的是《投资者年鉴》(Investors" Chronicle)的克里斯•迪洛(Chris Dillow)。他认为,乔布斯在品牌塑造和设计方面的天分帮助苹果公司从创新者的蛋糕上分得了出奇大的一片。或许他说的对。苹果的股东们近几年无疑赚得盆满钵盈。但更多的收益还是流向了顾客——而且不仅仅是苹果的顾客。

  蒂姆•哈福德的新书名为《适者生存:为何失败是成功之母》(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由利特尔-布朗公司(Little, Brown)出版。

  译者/邢嵬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