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碾女童悦悦离世 见死不救是否立法引各方关注

2011-10-21 15:08:00 | 作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网

【编者按】[标签:描述]

何炅微博截图

杨澜微博截图

  被两辆车先后碾轧后,广东佛山的2岁女童小悦悦不幸离世。小悦悦的故事再次折射社会人情的冷漠,2011年10月13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此事引起广泛热议,小悦悦的不幸离去,再次刺痛国人的心,娱乐圈的明星也为之惋惜和愤然。

  被称为娱乐圈平委员的冯小刚日前在其新片《温故1942》开机仪式上,谈起小悦悦事件感慨万千:“最近微博上传的那个两岁小女孩悦悦在马路上被车子碾轧两次的视频,让很多人讨论这是不是一种冷漠,是不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很多人都觉得不理解,怎么有人能视若无睹地走过去呢?更多的人是愤怒,在问:现在的人怎么这样了?其实呢,只不过是因为过去通讯不发达,传递不了。事实上,这种冷漠在我们的民族性里,是源远流长的。”

  黄海波从小悦悦出事后就开始关注,不仅牵头为小悦悦捐款,这几天也一直为小悦悦事情呼吁,小悦悦的离开令黄海波痛心不已,他在微博中写下:“小悦悦离开了,热乎乎的阿婆温暖了她最后一段旅途,人在做天在看,听从善良的本能更大程度的去做点事情,拒绝冷漠,温暖你我……祈福!”身为妈妈的李湘更是愤怒表示,什么时候对见死不救立法。

   环球时报:设“见死不救罪”还太匆忙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暴露中国社会的道德漏洞,一些人主张设“见死不救罪”,用法律的强行缝补堵住这个漏洞。然而从对那18个“见死不救者”的谴责,到对涉罪的主张,舆论都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化。这样的情绪爆发是正常的,说明我们不冷血,但情绪不应在我们的认识和判断中久留。

  中国不具备实行“见死不救罪”的现实条件,这种立法针对的是社会生活中很细致的那一部分,它不仅需要公众的高度认同,还需要社会环境在出现这类事件时的简单和清晰。此外,法律在到达“不作为的”罪行之前,应对社会所有“作为的”罪行有充分追究的铺垫。然而这些条件的成熟度不完整,或者做不到相互支撑。现在设“见死不救罪”是匆忙的。

  对中国社会道德的全貌很难下定语,一方面小悦悦的遭遇不是孤立的,“见死不救”不仅发生在佛山的街头。医院拒救交不起住院费的危重病人,算不算见死不救呢?“艾滋病村”的病人们是否得到了真正符合人道主义标准的“全力抢救”呢?

  另一方面,汶川地震中的志愿者们,还有各个城市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们是不真实的吗?个别助人者遭到“恶报”,真的阻止了中国各地见义勇为的正常出现吗?各地的红绿灯在变得更起作用,孩子们越来越有礼貌,农贸市场上用假秤的少了,这些都是真的。“中国道德”更像是个生命体,坏死的部分和新生的部分在交叉进行。

  今年以来舆论制造了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多个争议点,中国社会不得不逐渐学会在情绪的激流中思考。很多传统的价值定论被挑战,我们对精神的咀嚼不得不像吃快餐一样急匆匆。有什么办法,这就是这个时代。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