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互联网公司免息贷

2011-10-17 09:37:00 | 作者: 宋玮来源:《中国企业家》

【编者按】[标签:描述]

   互联网热之下,腾讯、阿里巴巴、人人网们给基层员工们发放了慷慨的免息房贷红包。但看起来,这只是专属于高现金流高回报率行业的福利

  文/本刊记者 宋玮

  从通州北苑出发,换乘两次地铁和一次公交车,全程48公里,耗时80分钟抵达海淀区的腾讯北京总部。这将是腾讯员工Leo以后每天的上班行程。如果想9点准时打卡,他就必须在7:30前把自己塞进装了1500来人一趟的地铁里。

  但Leo很开心。他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才28岁,毕业5年,就即将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拥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更爽的是,他还能拿到一笔20万元到30万元的免息贷款—从今年4月份起,腾讯追加了涨薪预算,还设立了腾讯安居基金,在3年内为员工提供总计10亿元的免息购房贷款。

  这个消息刚发布,就有朋友调侃Leo:“该不会是发Q币吧?”

  Leo的母亲在镇江老家的电脑右下角看到了这个弹窗消息,当即把家中的18万元定期存款转为七天通知存款。十天后,她从镇江飞到了北京,给儿子选中通州北苑城铁边的一个均价16300元的楼盘,交付了2万元的意向金。

  6月27日,一份正式的《腾讯公司安居计划管理办法》被发到了Leo的QQ邮箱里:腾讯的2级和3级员工中,只要在最近两次绩效考核中没有“低于预期”的记录,就可以申请20万元或30万元的免息贷款。

  即将拿到贷款的Leo在今年,薪水已经上调了20%,这已经是他在腾讯4年里的第5次加薪。“今年上半年相当于涨了两次工资。”Leo说,“就连那些没有什么突出业绩的人都得到了提拔,并获得了5%到10%的加薪。”

  开始于今年春节后的这一轮中国涨薪潮里,比起制造业,互联网公司们更出风头:搜狐整体提薪10%、腾讯在4月涨薪9.3%、新浪在5月提薪14%、网易提薪25%……但比起腾讯、阿里巴巴、人人相继向员工推出的高额免息房贷,这些夺目的数字也不得不黯淡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三家公司计划中,免息房贷针对的对象都是基层员工,这种向金字塔底部倾斜的政策与以往大不相同。

  “一直以来公司都跟你说:腾讯的成长和你个人的成长是一起的。但坦率说,我确实没想到公司会在买房这样比较私人的事情上为员工出力。”Leo说。他记得母亲看房回来对他的特意叮嘱:“最近工作一定要表现好。保住基金,保住房子,别总想着跳槽。”

   计划的出台

  9月1日,阿里巴巴的杭州员工Ben把自己的买房计划提前了一年。按照阿里巴巴“iHome”置业贷款计划流程,他把自己填好的置业贷款项目申请递交给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同时附上了自己的购房合同和个人信用说明。三个礼拜后,他通过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拿到了公司借给他的30万元现金。

  关于“iHome”计划的出台,在阿里巴巴内流传着两种说法:在过去的一年中,不断有员工给马云写信,问公司能不能买块地给员工盖楼,或组织楼盘的低价团购。这让马云感叹年轻人买房之难:如果阿里巴巴的员工在杭州都买不起房,其它公司的员工也好不到哪里去。

  另一种说法是,在集团定期举行的高层会上,阿里巴巴的首席人力官邓康明讲起过一件事:不少员工总是一下班就着急回家,怕的是晚了就赶不上集团的班车了。这个小事让在座的包括马云在内的高管们为之唏嘘。杭州是中国房价最贵的城市之一,不少外地员工只能在远离市区的地方租房,如果错过班车,要花更高的成本回家。

  “这是我们实实在在要思考的问题。”淘宝网人力资源部资深总监陆凯薇说。2011年5月,阿里巴巴管理层内部也开始探讨给员工提供免息房贷的可能,请来专业金融机构来进行调研,并统计适婚的单身员工数量、未来4年员工增长率、社会人口的初次结婚年龄、自住房的员工数量。

  “这不是一项福利,而是对基层员工的帮助计划。”陆凯薇形容这是“雪中送炭”。调查结果发现,最需要激励的是基层员工,他们迫切需要在住房和子女教育上的帮助。

  对资源有限的公司方来说,需要筛选出最值得激励的人才。阿里巴巴敲定的方案是,在公司工作满两年的员工,可在工作地购买首套住房时申请贷款,按工作年限分为20万元和30万元两档额度,最长贷款期为5年。为了能最大程度向基层和普通员工倾斜,总监及以上级别管理层将在申请资质之外。

  “人人网V5(威武)!”9月6日,人人网的运营部门员工侯冲突然改了自己的签名。QQ上,他的同学与好友们好奇地围过来问:是说你们刚宣布的免息贷款吗?他笑笑不语,却也焦急地在人人网的内部论坛上询问:“我能有资质吗?”

  总部设在北京的人人网的员工房贷计划要求,员工们不但需要工作满两年,还要在过去一年里季度绩效没有低于中下的评分才能申请贷款。

  人人网的人事行政副总裁唐智晖说,早在2009年,人人网刚获得软银集团的4亿多美元融资时,就已经考虑过类似免息贷款的员工福利。当时,公司已经给个别有需求的骨干员工提供过十多万元的贷款。今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IPO后,这项“资产投入”开始加速。“我们募集的资金一方面要投到新业务上,另一方面,投入到员工身上,也会获得很好的回报。”唐说。

  人人网从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法务部、内控部门抽调出人组建专门小组,由CFO黄辉带队筹备自己的安居计划。比其它两家更慷慨的是,人人网把贷款还款期限延长至6到8年,还把上限提高至40万元—这个额度是根据北京通州及河北燕郊的平均房价测算得出的。

   争夺基层

  猎头彭鑫的经验是,免息贷款对互联网行业的中层们没什么吸引力。今年9月,他试图用阿里巴巴的免息贷款为淘宝的淘大搜索吸引一位腾讯的技术中层,可是对方在电话里笑出了声:“20万是杯水车薪,而且还有束缚。在北京买房子,提供100万还差不多!”

  这位中层真正在意的是股票和技术氛围—后者是指技术人员可以互相熏陶、提携的环境,前者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在腾讯再呆两年,他大约可以行使价值400万元的股票期权,而作为p7级别的“专家”加入淘宝,他要等上两年才能拿到期权。

  彭鑫对免息贷款计划的乐观指向基层:“虽然中层员工不在意,但我肯定,它对那些从外地来京工作的基层员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但是完全捆绑住员工也过于理想化。腾讯北京研究院的小丁刚获得贷款,在北京昌平区的天通苑买了房子。按照规定,小丁可以借到30万元,以现在银行房贷年利率7%计算,5年总计节约利息约10.5万元,折算到每月相当于变相加薪1750元—差不多是他目前月薪的15%。

  小丁打算把婚期提前,以便跟未来妻子共担每个月的还款。但他不打算让贷款变成“金手铐”:“如果几年内有好的跳槽或创业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到时候只需要提前把贷款还清就行了。”

  为了让员工对公司产生归属感,唐智晖正在主持的“情系人人计划”除了向人人网的初级员工们提供免息贷款,还会仔细考察每个申请者的个人潜力,对他们未来几年的收入增幅的预判,再帮他们制订个性化的还款计划。“我们提供免息贷款是好意,不能让员工为了还款,影响他现有的生活质量。”唐说。

  阿里巴巴也希望强化现有的内部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2011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总雇员成本为14亿元,同比增加了21%。“因为我们专注稳定及增强现有业务,2011年我们不会扩大整体员工队伍,目标是维持现在的水平上。”阿里巴巴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财报中写道。

  公司“iHome”项目的人力负责人黄樱说:“在过去10年中,我们享受到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充足的员工供应,我们有近13000名雇员,虽然每年都比往年多招50%的员工,但这两年的事实是,高质量的员工却越来越难找,而未来,我们更多要靠那些真正出色的人才。”除了房贷,阿里巴巴还拿出5亿元专门解决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4000万元作为员工们的物价补贴。

   能否持久

  在这轮互联网热潮当中,几家互联网公司能用免息房贷为自己成功做了品牌营销,颇有些舍我其谁的意味。早在2003年电信业风头正劲时,UT斯达康就曾为员工提供人均20万元的免息贷款。在那前后,中兴通讯也曾在南京盖起过“安居房”,以每平米3000元的价格卖给员工。但电信泡沫破灭后,这些福利政策很快被人避而不提。

  眼下,互联网正处于2000年之后又一轮白热化期,在热钱、SNS、移动互联网的诱惑之下,许多人离开公司进行创业,而对手则拿出更高的薪金来挖走自己的员工。

  “小公司没有别的吸引力,一般会用高薪挖人,但这会破坏行规。大公司则希望跟员工维系更长远的关系。”人人网的人事行政副总裁唐智晖说。

  大公司的尴尬在于,薪酬普涨之下,Ben、Leo们正是维持公司运营、技术、内容运转与扩张的中坚力量群体,却又还没达到值得用股权激励来捆住的量级。提供平均30万元的免息贷款,正是大公司们发明出的折中办法。

  “过去,科技公司都惯于保留大量的现金流,以应对开发新技术所遇到的风险。但如今,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风险,这需要消耗现金流来解决。”互联网观察家洪波说,“只有那些现金储备非常大的公司,这样的(免息贷款)计划才有可能出台。”

  到2011年年中时,腾讯拥有93亿元的净现金。而在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现金及银行存款达1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9.8%。

  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曾经长期服务金融、能源业,在他看来,眼下的免息贷款热潮只不过是公司福利里的小打小闹。“中石油、国家电网等传统国企不会有这样的免息贷款计划。因为行业本身福利高、门槛高,无数人挤破头想进去,对人才本身的要求却又不高,不需要这样挽留。”洪向阳说。

  注:本文详见2011年第20期《中国企业家》杂志,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有意与中国企业家网站就内容转载等业务进行合作者,请与市场部联系(电话:64921616-8657)。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