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再次引发舆论热潮(配图: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家网】40人、56天,尽管温州动车事故阴影已逐渐淡去,反思和追问却仍在继续,而针对此次事故的调查报告进展也被舆论密切关注。
据《新安晚报》文章报道,对于该份报告何时公开的问题,事故调查组相关人员表示,报告已成稿,只等国务院批复,本月或将对外公布。
此前,就动车事故的发生原因,铁道部给出了不同说法,由此也引发了舆论的诸多质疑。在此前提下,事故调查报告自然而然成为了舆论焦点。
追问1:真相
温州动车事故,是雷击导致撞车,还是信号延误之失,抑或人为之祸酿成惨剧?这一切都尚未明晰。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对此表示, 作为公众,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发生事故)”,也“关心(伤亡人数)多少和谁”,但最关心的还是“救援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追问2:责任
动车事故“信号说”之后,中国通号集团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后,因安全故障问题召回若干动车组的中国北车集团,也遭到了舆论声讨。一时之间,谈及动车,群情激愤。
然而,反思之后不难发现,在追究动车事故责任时,目标并不是那么明确。
如今,事故调查报告即出,成为了动车问责的“稻草”。
追问3:铭记
同为严重事故,美国用镌刻着遇难者名字的纪念牌记下了9.11这一惨剧。而温州动车事故之后,死亡者名单却未能及时公布。
此外,短短一天后,事故铁路段即恢复通车。而当时,事故原因未明、事故现场甚至未曾清理干净。
事实上,对于动车事故起因以及事故处理是否得当的追问,远远不仅于此。而这份被千呼万唤的调查报告是否能够一一解答公众疑问,还有待观察。(文/胡晴)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有意与《中国企业家》网站就内容转载等业务进行合作者,请与市场部联系(电话:010-64921616-8657)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