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资料图)
近日,观点新媒体在海南就中国房地产行业、保障房、房价和城市化等问题对话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以下是访谈实录。
行业解析
观点地产新媒体:任总,从我们今年的走访情况来看,大家觉得2011年开篇不太好。是不是对行业来说,今年是一个不太美妙的起点呢?
任志强:开发商不能天天想过年,冯仑说你不能老像度蜜月一样,日子长着呢。今年政府的政策可能是不太好,有限购、限贷,不过在我看起来,打击投资和投机的方法不对。
观点地产新媒体:就是你比较坚持的,政府用的这个方法用错了?
任志强:对。限购城市减少一些投资的需求,这对市场经济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不好的,但不能说市场不好。我们最主要担心的是,限购并不是要解决投资需求问题,我们现在提高利率,提高购买门槛,限购限制了消费需求,其中,改善型消费需求受抑制的影响很大。
但我不认为市场不好,2005年之后预售房制度让预售的情况远远大于竣工的情况。与销售比例相比,现在每年竣工的比例越来越低,比如说去年新开工面积10亿多平方米,竣工面积大概是6.1亿平方米。住宅部分去年竣工6.1亿平方米,但是去年销售了八、九亿。竣工数字里包括不可销售的部分,如机房,民房、车库等,但实际上销售里不包括这部分。所以算下来,预售的比例在不断扩大,预售和竣工的比例大概已经达到1.89。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个预售与竣工的比例是一直都在增长的?
任志强:确实。这个数据一直从1.1上升到去年的1.89,今年上个季度这个比例是1.73,今年第四季度可能到1.8多。今年上半年竣工了2亿多平方米,销售了4亿,现在竣工与销售的比例就是1:2。所以,从这个情况来看,销售情况并不是不好,不能说市场不好,如果市场不好的话,就是竣工大于销售。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数据说库存达到多少,这个数据是按有销售证的来计算的,再加上一些现房,这两个数据加起来就有很多。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还在地平线上或者什么都没完成的情况下就领到预售证了。可能到结构完善的时候要五六个月,五六个月以后再销售或许也没有什么影响了。
开发商现在手里拿到的钱是已经销售的,这样一来,去年竣工的实际上补前年的销售,今年竣工的要补去年的销售,明年竣工要补今年的销售,这样累积起来后,还有一个很大的差,这就意味着开发商手里的钱盖的房子,实际上利润或资金已在手里了。
所以,下一步投资增长可能会下降,下降主要是因为新开工部分。市场好与不好主要看两个表现:一个是新增,新增开工现在已经趋于下降了,竣工、开工趋于下降的话,其实新增投资也会趋于下降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新增开工下降是大家资本不够,还是对政策信心不够?
任志强:新增开工下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土地新增不够,上半年新增土地才20%多,北京才10%多。
实际上,我们在土地上的投资分四块:一块是土地购置,一块是基础设施,修桥铺路,一块是基本建设,一块是装修。
现在,正在施工这一部分并没有减少,但购置土地减少了,新开工减少了,这两个部分实际上就有下降的趋势。
今年我们的土地只卖了7000多亿,按前年来算,如果下半年土地收入翻一倍的话,也就是1.5万亿,与去年的3万亿相比,同比下降50%。即使再增加一些,也就是2万亿,与去年相比也差得远。政府土地收入起码减少了1万亿。
在施工方面,我们看其中一个指标。欠施工队钱的比例在增长,也就是应付未付款增长了26%,这个减少了之后,大家可能就没有更多的钱拿来新开或者用于其他。这个增长不等于没钱投资,只是资金不雄厚。所以,这表示后面的投资会有所下降。
我们这个数据,从一季度的36%到现在的32%已经下降了4个百分点,估计后期可能每月要下降2个点,这样的话,到年底就剩下18%了。与年初36%的增长相比,下降了一半了。
所以,如果保障性住房能够顶上的话,可能还会维持在24%左右的投资增长率。
之所以以24%为标准,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在24%-25%之间,我们通常一个判断标准是,如果房地产投资高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说明房地产对中国经济拉动是往上走,如果低于的话,就是往下走,也就是说,房地产行业的贡献率要小于其他行业的投资贡献率。
我们估计,可能到年底这个比例会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就是说可能要低于24%-25%;要是低于的话,明后年的供应就会紧张。
观点地产新媒体:如果供应下降,投资下降,未来的房子不是会越来越贵吗?
任志强:对。所以,现在新增贷款投资增长比例最高的是保障性住房,但保障性住房其实也只有900多亿,远远不够用。
因此,政府要发一些债来补充保障性住房资金,但也不够用。保障性住房投资如果上不去,投资又会下降,那将是很困难的事。如果保障性住房投资能上去的话,土地收入会保持一定的增长。
保障房
观点地产新媒体:保障性住房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与地方债问题捆在一起,地方债问题会不会很严重?
任志强:现在虽然有几万亿的地方债,但没有太大风险。
但反过来看,我们地方债的总指标没有超标,银监会和审计署计算口径不太一样,审计署审计的大概只有5万多亿,5万多亿相当于财政收入的50%左右。我们一年有将近10万亿的财政收入,这个比例不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银监会以前算的是9.7万亿,后来刨除了2.7万多亿,剩下不到7万亿。涉及到的企业地级市以上就是380多家,从这个比例并不能看到地方债已经很危险了,所以,个别地区有一些,但不是很明显。
不过,由于时间差的关系,在集中还债时间里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今年要还的债大概有26%,十分之一的钱要在今年还,瞬间还债的压力可能有一些。地方债一般少则三年,多数是长期的,有的是五年,甚至15年的,所以能够消化得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也在做保障房,之前您曾说大家对保障房不理解,不是开发商不想建?
任志强:现在相当一部分保障房是在政府手里,而不是市场手里。
如果政府有能力的话,很多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就不用走招拍挂制度,可以直接给国企去做,而不必找开发商。这种划拨的土地与市场并没有关联,划拨的这些土地数据,市场上是算不出来的。虽然说这个不合理,但你没有办法,因为保障性住房本身就是政府干的事。
观点地产新媒体:既然是政府该干的事,这个土地就要通过规划才能得到认可吧?
任志强:规划局管的是这里能不能盖房子,房子能盖多高,盖多少的容积率。而这个地是盖商品房还是保障性住房,是划拨土地还是出让土地,就是政府和国土局的事情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是不是说,保障房还是可以走这种划拨机制,可以不走招拍挂?
任志强:土地划拨的方向是好的,但关键是不清楚。法律上规定的保障房用地就是划拨制度,保障房分好几类。
法律明确指出,政府将土地无偿交给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叫做土地划拨行为。其中,特别指出,划拨土地要经县以上批准,其中有一条就是国家机关用地、建设用地、技术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就是划拨的。
保障性住房里面有两个东西不太对,一个是两限房,一个是经适房。两限房不是划拨土地,两限房应该是按照商品房的标准来走,政府应该对它限价,两限房是不能销售的,尤其是两限房不能列在保障房里面。
保障和帮助是两个概念。两限房最多能列在政府帮助里面,不能列在保障房里,它最终是一个可以有限制流动产权的产品,经济适用住房是划拨土地,但是我们现在把经济适用房变成商品房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那你觉得开发商为什么老是被骂?
任志强:在这个框架下,划拨土地和开发商没有关系,因为经济适用房不是我卖的,它和我们没有关系,连两限房都和我们没有关系。所以,保障性住房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楚,说你们开发商为什么不盖,不是我们的事。
而现在商品房里面要配建一些保障性住房,配建实际上是让一部分商品房来背保障性住房,而地价已经很高,这就让老百姓都认为是开发商问题,替政府背着。
工业化与城市化
观点地产新媒体:刘晓光刘总说现在我们住房实行商品房和保障房并行的双轨制,他的意思是说有一部分中间层解决不了,你说呢,任总?
任志强:现在的意思是不解决。我们现在的制度已经变成户籍管理为主,户籍管理方法就是你不应该离开原户籍地,因为你户籍所在地政府是按照你的户籍拿到一部分土地。
我们现在是按照户籍人口配备土地,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城市整体规划,然后城市整体规划有一个综合发展年限的人口增长。比如说,北京2010年应该规划1600万人,然后关于这1600万人定一些指标。所以,北京的房子就已经超过1900万套,但是我们的指标是2020年根据1600万人的指标来定,每个地方都会定这个指标。
计划指标是按户籍人口给的,像现在实行严格的限购令,在土地指标不够情况下,当然要优先保障户籍人口,因为户籍人口的选票在这里。
观点地产新媒体:所以,任总您认为这是在倒退?
任志强:户籍管理是非常落后的管理办法,原来公安部门就想打破户籍管理,但是要把这个管理打破,肯定得打破土地管理,然后还得打破选购管理,最后还是要回到政治体制上来。
现在大家都说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农民在农村里有宅基地,但是不能流转,城市人是这个指标。如果可以将农村闲置地卖掉进城,进城做生意买房子也好。所以,这是两个限制,一边是土地产权,这是一个难点;另外一个土地制度是由户籍制度决定的,如果不是农村户籍申请不了宅基地,这是连环套的,所以,要把所有的环节都打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我们另外一个问题,今天我就多透露一点。我们现在的城市化在上涨的时期,可是我们的工业化程度是大于城市化程度。工业化大于城市化,我们才能发展这么快,因为城市化的人口能够满足工业化的人口需求。
农民工的现象恰恰是因为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这个问题的起因是我们更多地重视GDP,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先增长后城市化。所以,毛泽东时代大量的工业化挪到了山沟沟,当时是叫内城市化,工业化是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工业化都集中在城市了,劳动成本、运输成本大大提高。
那么,从工业化高于城市化来说,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地,两者一见面就打架,打架之后就是城市居住需要用地,而更多政府官员把土地给了工业化。
1平方米的工业用地要配5平方米的住宅用地,之所以是1:5的比例,是因为这个国家需要以人为本,否则人民居住条件不好会投反对票。美国这个比例可能达到1:10,缺土地的日本这一比例一般是1:3。中国恰好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是1.5平方米的工业用地配1平方米的居住用地。
所以,这个工业用地是大于居住用地的,现在我们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比例是1:1或1:1.1或1:1.2,而新增的这些工业用地基本上是按照1.5的比例面积开发的。以今年北京为例,其工业用地为25平方公里,而住宅仅10平方公里。
观点地产新媒体:地方政府这样做,是不是要减轻GDP的压力?
任志强:现在全国各地开发区占用的土地,包括没有用的,在划了以后农民就不能用地了。但是,这个修桥、修路、修电、修水,招商[简介 最新动态]引资盖厂房,可能要十年的过程。开发区从开始到最后全部盖满,这个地中间可能就浪费了十年或十五年。
那么,这个地就等于是空着的,现在全国所有开发区和工业用地,空着没有用的地比我们每年用于住宅建设用地还要大一点。所以,住宅用地远远不够。
地方政府也没办法,他面临的巨大压力就是,GDP增长决定着人们的收入问题、就业问题等方方面面,但工业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所以,需要密集的劳动力,又能够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的工业,决定了地方政府的政绩。
美国、英国的选民不主要看GDP,但是他们将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这些国家失业少是因为他们本来也没有那么多农业人口,所以劳动力需求比我们小,而且他们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主就不需要大量的土地。
观点地产新媒体:那汪洋的“腾笼换鸟”说,你认为是对的,因为这就转到第三产业?
任志强:“腾笼换鸟”不光是转为第三产业,“腾笼换鸟”的目的是把低劳动力加工变成高劳动力加工。这个提法是对的,但不现实,“腾笼换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我们说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做高科技,但中国没有那么多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比重太低了,而且每年几百万人毕业大学生都留在了城市。占据人口7亿多的是农村人口,所以,产业结构调整不是那么容易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样岂不是很矛盾,高端的上不去,工业化又必须去做?
任志强:工业化必须去做,但是必须同时同步实现城市化,但不是农民在做工业化,而是城市人在做工业化。也就是说,就是农村不能变成城市,产业不能下放。
比如说,现在北京已经没有太大的加工业,现在却要增加工业开发区,要增加第二产业,我们认为北京市这个战略是错误的。
北京要进行的还是第三产业,本来现在70%的比重都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才占一点几的产值,根本就不应该要了,不要农业可以省下很多地,但前提是要把这些农民变成工人。
其实,北京市的农业投资已经大于农业产出了,大概130亿的投入只有120亿的农业GDP,已经得不偿失了,但现在还在维持。
观点地产新媒体:市场消息说,现在广州可能要暂停“三旧”改造,你认为,接下来全国老城的“三旧改造”是不是会停下来?
任志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变成棚户区改造,就是属于保障性住房的范围,借着保障房通过棚户区改造的名义反而更容易通过人大批准。而棚户区改造不通过商品房保障房反而是没办法改造,政府出不了那么多钱。
华远在长沙的项目就是省里第一号棚户区改造工程,这个项目本来是第二号工程的,后来由于第一号项目没有资金启动,我们就变成一号了。所以,政府可以把棚户区改造获得的资金变成政府旧房基金,做大规模城市再建的保障。
政策
观点地产新媒体:长沙这个项目是你们2008年拿下来的。但是现在长沙也有限购令了,华远的目标售价是2万元/平方米,这对你们的销售有没有影响?
任志强:长沙的限购令限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不限90平方米以上。所以,长沙市和北京市一样,都是限制新建普通住宅的家庭。长沙的限购政策是要保护穷人的住宅利益。所以,9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没有人去投机就等于使价格回归了,而9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房价有多高就和政府没有关系,好房子是奢侈性消费。
所以,我们的政府做错了,他连奢侈品也要管,现在地方政府限价,30平方米以上的要管、高价的要管,高价的和你有什么关系?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已经相继有中海、万科、碧桂园出现降价迹象,华远接下来推出的项目会做出价格上的调整吗?
任志强:不会。我们本来价格就不高,做什么调整。
观点地产新媒体:任总,你觉得接下来这个政策还会继续吗,会持续多少年?
任志强:我从来都是一个反对派,我一直认为政策应该市场化,我从来都认为政策应该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调整,不能用行政手段来调整。
这个政策会不会变,第一个是看宏观经济掉不掉,我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上半年同比增长9.6%,所以房地产占两个点无所谓;但如果经济掉下来的话这个就很重要了,因为经济掉下去的话,就业问题就比较难解决。
CPI和PPI都涨的话,接下来房价还是会螺旋式的往上升。
因为,人们收入在不断提高,商品在贬值,政府土地出让金不分一杯羹,怎么会让它掉下去,除非在一定时期内要服从于政府的要求。
观点地产新媒体:任总,华远去年二线城市的收入在50%以上,也说未来新项目倾向于二三线城市,但最新的消息是,限购已经扩大到100多个二三线城市,你们不担心这个影响吗?
任志强:具体的信息公布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是政府的命令,担心不担心也得执行。不过,现在不知道公布的是什么城市,所以现在还很难说有没有影响,有可能没影响。要是出台的政策本来就是一些没影响的城市,那限购有什么用,要看那些城市对市场影响到底有多大。
转型之辩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上海的高价房受影响就很大,已经有一些企业调整预期,有人说,未来企业的生存模式必须改变,大家普遍认为,未来是一个上市企业的天下?
任志强:这个很难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的。
香港改变模式大概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因为在香港,企业实际上经营模式最主要的是持有物业比例的增长,持有物业获得的利润要大于销售获得的利润。香港有七八家企业的物业利润大概都到了60%。
要达到这个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持有物业第一个就是资本市场的开放,我们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没有资金支持你坚持不了十年八年。比如说万科,现在销售有1000亿,但要想把持有物业达到1千亿的销售额可能二十年都做不到,这中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而我们的银行信贷什么都不支撑。第二,循环抵押也稍微递减,杠杆率越来越低,比如说你花了一千万盖的房子,可能只贷600万,它是按租金来计算的,只会越来越低,租金低,所以贷不了那么多款。
第三个,要改变的话还要有一个经营内容的变化,但这有一个经营过程,还有一个巨大的经营问题,你要有好的决定经营团队,大部分开发商还不具备这个经营团队,而这个很重要。
这三个条件如果不具备就不行,因为一个城市可以用于商业建设的土地比例不会超过30%,没有一个城市会把所有的土地都用于商业。所以,城市里的这些土地一定要平衡。如果没有资本市场支撑,没有土地供应量转让的增加,没有经营团队,没有一些特定条件这个商住比例是不可能改的。而其他商业类型、旅游地产之类大概不到5%的份额,养老地产大概只有3%,不超过5%。
观点地产新媒体:刘总说他想做最高级的养老地产,引用瑞士的制度?
任志强:做更高级的话,这个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份额。
但个别企业和行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综合体而言,我们说有一部分公司以做综合体为主,但大部分企业是以住宅为主,少部分是兼营的。
就生产模式而言,我们有三类模式,一类是百货店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
第二类就是沃尔玛式的,沃尔玛是以大面积的重复拷贝为主的,万科就是典型。以生产住宅为主的复制,就有碧桂园、恒大等很多企业。所以,当时王石提出来说我做世界第一大建筑公司,最后以住宅建筑为主,大面积重复拷贝。
第三类实际上就是相当于专卖店式或者叫精品店。这一类企业就单做一类产品,比如说就卖SHOH这一类商品,以商业为主的综合体,不做其他。也有人专门盖别墅,这个专卖店式的也很成功。
但是,这三种现在开始出现融合迹象,融合的概念就是把商业扩大化,出现一个泛商业概念。比如说,保险、机票、幼儿园、牙科、照相、博物馆等进入商业,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开始形成一个大量的商业体系。
这三个经营模式在某些企业之间已经开始转换,比如说富力,富力现在开始有综合体、住宅、酒店,开始慢慢增加它的物业。
观点地产新媒体:那是不是说现在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任志强:这三者之间现在有很多界限非常分明的,但慢慢开始也有一些界限不分明的开始出现了。它是由我们的土地制度决定的,我们的土地制度决定今天拍卖这个,明天拍卖那个,你可以不买,可是不买你没有别的地。
如果是完全公开的市场,就可以去挑。企业你得活着,就不得不去选择,所以,是土地制度逼着一些企业去做一些并不擅长的东西。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的意思就是这些企业的转型被逼迫的?
任志强:只有一些企业,比如说发展不太快的企业才被逼迫,像小企业满足于本地市场,它就不会被逼迫做出改变,除非是其他企业进入这个区域。全国有8万多家地产公司,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一百多家,其他的在本地照样活着。
万科最多也就进入30多个城市,要是到50多个城市就收拾不了,你手伸那么长受不了。胡葆森就很清楚不出河南。包括一些县,他也有30多个城市,而且都是在一个到两个小时的路径范围之内,有事立马能过去,万科就不行。
观点地产新媒体:但是它们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万科要做老大,要做全世界第一?
任志强:那不一定,要按住宅来说,它现在是全世界第一,丰田大概3万多套,万科现在超过6万多套了,是全世界第一,但是它卖完就完了,没有存量,没有价值。
但是,像“乔治曼”持有的商业物业大概有700多套,每年租金比万科还多,以后大连万达也会超过它,因为大连万达相当一部分持有物业是有价值的,这些物业可以不断升值,而万科销售出去的房子对它而言并没有升值空间。
观点地产新媒体:万达今年发行了10多只信托产品,大概有100多亿,今年他号称要完成1000亿的目标?
任志强:万达现在就是看他那几个合作伙伴能不能在市场上融得更多的资金,他现在基本上不负责任,都是麦格理及其他合作伙伴在融资。
万达号称今年要达到1000亿,上半年完成了600亿的销售额,但是这600亿里一部分是卖房子,一部分是他持有物业里面卖的销售额,与房地产销售额是两回事,等于是商业的部分和房地产两个部分加起来是600多亿。
观点地产新媒体:刘总在保障房方面,比较喜欢印度的塔塔模式,他打算用集装箱来做保障房,一是环保,二是省钱,第三,还能创立一种新的慈善模式,你认同不?
任志强:集装箱几年就烂掉,使用寿命极短,根本想都别想。
观点地产新媒体:那为什么塔塔还在建呢?
任志强:那个不是集装箱,集装箱是指铁皮那种东西,很多贫民窟都是用集装箱式的。它必须要集暖,如果用集装箱作为住房是最不集暖的。它适合用在那些中等温度地区,不能用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地区,所以,能源对它来说没有消耗。
在我国北方,用集装箱做的东西根本解决不了集暖的问题,那是瞎闹。
它其实可以做铁皮房子,不需要制冷,不需要取暖,只要装潢就够了。用这个铁皮房子和这种集装箱做的房子只能临时过渡,一般用于什么战地营、救灾等,这些做保障房的话就是瞎闹,根本不可能。
管理之漏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每个地方都在建城市第一高楼,有人就觉得非常可怕,您怎么看这个呢?
任志强:现在各地都说建第一高楼,但都不是开发商要建的,都是政府要求建的。
有些地方政府要建的时候,开发商是占了便宜的。由于是政府主动,由于高楼建设非常耗钱,所以,有的高楼政府是豁免了土地出让金来换得开发商加层高的。
因为高楼不仅后期管理费用很大,浪费空间也很大,因为随着交通面积的增大,浪费的也更多。我竣工了100万,可能正常情况下我应该是80%的使用率,但如果是高楼,使用率就可能变成60%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绿地倒是建了不少高楼,最近绿地和平安发行了一笔信托,据说年收益率25%,开发商担心绿地是不是资金出了问题?
任志强:这个成本太高了,小开发商怎么能够承担得了。但我不担心它的资金问题。
开发商可以少干,你干不了我就不干。我们的法律政策存在明显的漏洞。香港规定的是,要卖的房子必须规定交工的时间,而不管你卖房子的时间。它用竣工的时间来约束开工量,调节市场供应量。
我们政府现在是通过发预售证来调控,我们管的是前头。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保证25%的投资,比如说到什么时候就给你发债,到三层或者到六层才给你办证,才能卖房子,而不管交付的时间,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管理办法。所以,政府应该管的是什么时候竣工,什么时候卖房子。
我们老百姓都说政府管理像管猪,就是说我们给一头可生育母猪发多少补贴,那你就得强制让它生育,我拿了钱可以不让这个母猪生育,然后给一头猪补多少钱。这前头都是错的,我觉得应该是你交一头猪我给你补多少钱,比如说交一头猪一斤肉我给你5元,或者一斤2元,你必须把这个猪送到我的屠宰场,进入我市场才给你钱,所以这跟香港管后不管前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现在去查猪,到这家去是六只猪,然后这六只猪赶到那家还是六只猪,再换一家还是六只猪,这六只猪赶来赶去还是六头猪。但如果是交猪的时候、也就是我杀猪的时候才给你钱,那你不能赶来赶去了。
所以,我们政府的管理办法都是非常落后的办法。比如用限购去打击投资,就是说我要限制你思想犯罪。在买房前我先限制你。政府现在的意思就是,我认为你想投机,所以我要限制你不让你买。
香港和台湾就很清楚,只管后面部分,你要卖房子的时候我要收你很重的税,就是你要杀人的时候,对不起,我要收你的税。你买房子的时候就等于你买了把菜刀,你说我买菜刀是为了杀人吗,买菜刀可以是切菜呀。所以,我们这个落后的管理政策不光在同一个地方,从猪、从人、从杂志上去讲,都这样。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个有希望改变吗?
任志强:他们可能改变不了,得人改了才行,希望80后以后当权的时候能改变。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星河湾在鄂尔多斯拿了100多亩地,住建部的秦虹主任和苏鑫共同做了一个鄂尔多斯的民间资本报告,叶檀认为鄂尔多斯的泡沫不会崩溃,任总从经济学上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任志强:我觉得危险很大。鄂尔多斯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存一大堆房。刚开始每个人可能存一两套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可能习惯在鄂尔多斯生活,或者老人孩子在那。他们人可能不在当地,但可能给儿子,给孙子买一套。所以刚开始有一些空置,有一些增加是合理的,储量没到顶点大家还会储一点,但从长远来说,储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无限制增长。
另外,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房子的价值,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是向城市集中的,鄂尔多斯不存在人动的问题,它的工业化即使再增加,比如说煤化工会增加一部分劳动就业,否则人口不会无限制的增加,人反倒是因为有钱了才往外流。
再者,鄂尔多斯这个城市有个特点是,它只有一级市场,没有庞大且活跃的二级市场,大部分人买了之后就放在那里。
出路何方
观点地产新媒体:任总最近是成立了几个基金,有一些金融的动作,以后你要退休下来,或者是华远本身你要让它强化金融这一块?
任志强:我们很早就有基金经理了,我们跟中城联盟合作快十年了,已经发展了好几只基金,每年投资回报率也很高,扣除会费,扣除中城联盟的开支以外,可能有15%,比一般的收入高多了,我们这个基金是以联盟内部为主的,你想加入当然可以,但是是需要条件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关于私募基金和信托这一块,可能会走怎样的模式?刘总的意思是小开发商加上金融资本抱团?
任志强:我要是私募基金的话,我一定给大开发商,不给小开发商。私募资金没必要承担风险,谁说大开发商不缺钱,利率都到25%了还不缺?
观点地产新媒体:但是,私募基金都给了大开发商的话,那小开发商怎么办?
任志强:大开发商就可以告诉你们,你小你就活该,谁让你小的。大开发商都已经联合起来了,这次天津津南新城[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的就是四家开发商一起做的,哪个都不小。
大企业都想合作了,为什么你们不想合作呢?小公司你还老想独吞,十几年以前我们就开始傍大款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这个观点和冯总的观点是一样?
任志强:是冯仑学的我。83年股份制的时候我们在前,我们跟华润合作以后他才出的这一招。他看见华远和华润合作,他就找了万达[简介 最新动态],我们要不和华润合作,他就不找万达,就找那个泰达了。这个很清楚的事情,所有人都合作了,为什么这些小企业要独吞?
观点地产新媒体:未来是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局面,大公司越大,小公司越小,或者是把10万家减到四五万家?
任志强:不一定。小公司要看他具体在哪,比如说,在山沟里面小公司也可能变成大公司,因为这些山沟没人去,这些大公司不去他就是大公司。
观点地产新媒体:华远不考虑去这些地方?为什么?
任志强:没人去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不适合管理团队。经济学的概念就是把钱一定要投在经济效益最高的地方。
为什么潘石屹只去上海和北京?因为这里是经济效益最高的地方,如果北京能拿到地我就不会去外地,管理路径当然是越短越好,所以活得越长。
那些地方的小公司就是因为管理路径短,对当地人都很熟悉,办事、客户群都清楚,没必要跑外地。大公司是因为它在当地容不下了,竞争太大,所以要到别的地方去开展业务,目的是为了出名和壮大。
现在三四线城市里有人活得很好,他们原来拿的土地比你便宜,大公司来了也不怕,等把这些土地吃完的时候还早着,可能十年过去它早就不干了。
虽然说现在那些地方军也越来越重视管理水平,但是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经济学始终是第一位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