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小布什回忆录《抉择时刻》

2011-08-11 13:00:00 |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

【编者按】[标签:描述]

  《抉择时刻》,作者: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维珍出版社,建议零售价25英镑,497页。

  2001年春,白宫邀请我加入一个四人专家小组,在乔治•W•布什总统首次欧洲之行开始前,为他做简报。总统严肃中带着几分俏皮,用他带着鼻音的标志性德 州口音连珠炮般发问。在长达两小时的谈话中途,话题转向他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即将进行的会晤。

  “我想深入探究他的灵魂,”布什总统严肃地宣称。对此一位俄罗斯的专家回应道:“总统先生,我对此并不乐观。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块坚冰。”

  我是在读到布什回忆录时想起的这场谈话。这部回忆录记叙了从911恐怖袭击到2007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总统决策过程,有些地方行文很坦率,但总体仍以经过 精心组织的措辞为主。正如普京总统那些轶事,布什体现的是对人际关系与信念力量的强烈依赖,而不是依赖于理性与现实政治。911以后,当他启动旨在为伊拉 克和中东带去民主的“自由议程”(“Freedom Agenda”),这种追随直觉的本能特征变得尤为明显。

  在书中,布什以不顾文化、种族和地域去推动民主为功绩,将自己置于历史的正确一面,与其他一些伟大的总统,如林肯(Lincoln),罗斯福 (Roosevelt)和杜鲁门(Truman)等平起平坐。(布什表示,在白宫任职的八年中他读了14部林肯传记,并从南北战争总司令“诚实的艾贝” (Honest Abe)艰苦卓绝的工作中得到鼓舞。)对那些会指责布什自欺欺人的读者,布什准备了自信的回答:“我确信,对于我或近期的任何一位总统,几十年内都不可能 作出定论。”

  目前为止,布什的生平故事已广为人知。据他自己承认,他曾是一个傲慢、粗鲁的愣头青,整个青年时代充斥着啤酒和波本威士忌。他父亲的关系在他的人生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入读耶鲁(Yale)的资格,进入德克萨斯州空中国民警卫队并由此避免在越战中服役,以及进入西德克萨斯州石油业并小赚一笔等。

  在那里,他遇到了劳拉,幡然悔悟,于是不再酗酒,并追随父亲进入政界,先后赢得两届得克萨斯州州长与两届美国总统任期。从一个暗淡无光的开端,走到无比辉煌的终点,至少就选举纪录来说,他远胜于老布什。

  《决策点》涵盖许多重要决策,如对干细胞研究有保留的支持,在相关政府签约承诺反腐败的条件下,有远见地对非洲国家抗击艾滋病与疟疾项目提供资助。但是, 整本书的焦点不可避免地集中于911恐怖袭击,以及随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入侵。布什关于911本身的记述是书中最吸引人的章节,也披露了很多信息。“我 感到血脉贲张。我们要查明凶手,还以颜色。”他写道。

  布什最初的决策干净利落且非常高效:防范恐怖分子的再次袭击;旗帜鲜明地向美国和全世界人民宣告,美国已经发动一场新型战争;让人们确信恐怖分子没有让美 国经济瘫痪或国家分裂。在硝烟未曾散尽的爆炸现场,他的话语果敢而坚定;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的追悼仪式上,他的演讲则振奋了人心。

  布什准确地提醒我们,令美国人饱受创伤的,不仅仅是纽约双子塔的轰然倒塌,还有寄送到康涅狄格州、佛罗里达州和纽约的包含致命炭疽的邮包。9年后,邮包发 件人被确认是一位美国政府的科学家,此人后来自杀身亡。在布什接下来的任期中,美国没有再遭受到恐怖袭击,布什自己评价说,“这是我作为总统最有意义的成就”。

  然而“反恐战争”的理念本身是有缺陷的。一个调动民意、琅琅上口的口号,却变成了一个使用武力的无限制承诺,这种武力既包括采用令人质疑的方式,对疑似恐 怖分子近乎虐待的刑讯,也包括对包庇及资助恐怖分子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当时,老布什的前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将军敦促政府专注于警察和情报部门的运作,而非单纯着眼于军事力量。但他毕竟是少数派,正如他后来对政府推翻萨达姆•侯赛因 (Saddam Hussein)提出警告时一样。当时他提出,对于一个过气的独裁者,可以通过遏制政策加以孤立。

  布什坚信,对一小撮基地组织成员动用水刑得到的情报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而无论宪法做出了怎样精确的规定,他都将义无反顾地做出同样的决策。他还披露,当 斯考克罗夫特将反对入侵伊拉克的意见公开后,他感到异常愤怒。他担心人们怀疑他父亲持有类似的保留意见,而他坚称情况并非如此。

  然而,老布什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不费一枪一卒便结束了冷战,并在海湾战争中仅寻求实现有限的目标,即解放科威特,而不是进军巴格达。小 布什太急于洗刷另一个富有煽动性的口号“邪恶轴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这个称号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归类在一起,将它们确定为军事打击的潜在目标,也助 长了国际社会对美国已成为野蛮国家的看法。

  正如在书中被描述成入侵伊拉克狂热支持者的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一样,布什也是一位道学家。像布莱尔一样,布什坚称,所有主要情报机构都认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落入恐怖 分子手中的威胁严重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同布莱尔一样,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更多的人依旧无法接受除掉萨达姆的道德论点。“我看不出谁能否认解放伊拉克推动了人 权这个观点,”他写道。

  就伊拉克决策本身而言,布什承认他存在一些失误。如部队的规模应该更大,战后规划也欠完善,解散伊拉克安全部队的命令太过鲁莽,令局势陷入混乱,夺去了成 千上万伊拉克人和数百名美国士兵的生命。书中用更多篇幅专门谈到了他下令“增兵伊拉克” 、大卫•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aeus)将军指挥成功反击的决策——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勇敢的决策。他辩称,这一决策给新生的伊拉克民主带来了希望。

  布什为自己庆幸找到了大卫•彼得雷乌斯将军和他的继任者雷蒙德•奥迪耶诺(Raymond Odierno)将军,以及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的继任者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如林肯一样,他写道,他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可堪重任的人选。对于没能早点解雇显而易见的傲慢且屡屡犯错的拉姆斯菲尔德,他给出的理由缺乏说服力。

  布什的“自由议程”需要对国家建设做出持久的承诺,而在拉姆斯菲尔德的支持下,美国军队有一种不愿做出此承诺的本能,布什没能认清这两者之间的根本矛盾。军队更喜欢的是部署压倒性的兵力,然后宣布胜利,全身而退。

  这种矛盾至今仍困扰着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它也证明了布什国家安全事务团队内部的分裂,这是他第一个任期内的特征,对此他只是一笔带过。问题在于,他对此 是泰然处之还是默许他人——尤其是他那不择手段的竞选顾问卡尔•洛夫(Karl Rove)——发挥了不正当影响呢?洛夫认为,布什作为“战争总统”的标签将是其连任最有力的保障。然而,这在国内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便是以民众意见两极 分化为代价,在国外的影响却很糟糕。

  在《决策点》一书的末尾,布什回顾了“自由议程”的进展。从积极的一面讲,他指出,除伊拉克之外,利比亚放弃了核武器计划,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伊朗反政 府运动的爆发,海湾国家温和的民主运动,以及他个人对巴勒斯坦国的支持,尽管这一点相比他的另一项决策显得微不足道——他站在了以色列一边,呼吁巴勒斯坦 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离职。这一决策引来他的母亲,直言不讳的芭芭拉(Barbara)的电话:“第一位犹太人美国总统怎么啦?”(译注:小布什不同于其父辈,具 亲犹太人形象。)

  布什承认,“自由议程”的负面影响,包括俄罗斯以牺牲格鲁吉亚为代价,加强了在邻国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伊朗正努力发展核能力;朝鲜继续其核武器计划;加沙地区伊斯兰抵抗组织的团结和巴以冲突未能结束;以及留下白俄罗斯、委内瑞拉和津巴布韦等其它“暴政据点”等。

  布什相信,历史对他总统任期的定论将会比当下的评价宽容得多,美国地位的突然下跌将是暂时的,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付出的兵力和财力将被证明是值得的。鉴于美国人已经厌倦了比他更理性的继任者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他的观点也许是对的。

  更有可能的评价是,布什的两个任期标志着美国国力达到顶峰,而他的决策超越了美国国力的极限,并招致了恶劣的后果。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