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导语:分析人士埃里克·杰克逊(Eric Jackson)今日在《福布斯》网站发表博客文章,称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上任3个月以来,谷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未得以解决。但将来如果能够听从他人建议,相信佩奇会成为一名成功的CEO。
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今年4月,38岁的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手中接过了CEO帅印。除了在上一次电话会议上的只言片语,佩奇并未在公众场合发表有关谷歌或公司战略的演讲。
10年前正值谷歌谋划IPO事宜之际,公司投资者认为华尔街不会继续接受佩奇作为公司CEO,佩奇才被迫让出了CEO大权。
在佩奇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两位联合创始人中,佩奇一直倾向于由自己领导公司。而事实也是如此,在1998年至2001年间,佩奇一直出任CEO一职。后来,佩奇逐渐开始接受投资者的忠告,即他当时太年轻了。
为此,佩奇和布林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施密特出任CEO。但事实上,佩奇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要放弃CEO大权。2001年在聘请施密特的几周后,佩奇和布林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是否需要“成人监管”(adult supervision)时,从佩奇的肢体语言中就可看出,他内心想说的是“我还可以继续做CEO。”
终于,佩奇又抓住了机会,谷歌今年1月宣布,佩奇将接替施密特出任公司CEO。从表面上看,该决定似乎是施密特考虑已久的事情。但真正的原因是,佩奇担心谷歌的现状,以及未来五年的竞争能力。
所面临挑战
施密特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佩奇希望看到公司能够做出快速的决定,与苹果、微软和Facebook等竞争。
几年前,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在谷歌找到一份工作,而如今许多人选择了Facebook。在过去的几年间,大量优秀的谷歌员工也跳槽至Facebook。
曾几何时,几乎每一家创业公司都希望被谷歌收购。而最近几年,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等美国热门科技公司均拒绝过谷歌。
对于佩奇而言,这些都是很棘手的问题。坦率地讲,在佩奇出任CEO的3个月以来,上述局面并未发生任何改观。
佩奇上任后,谷歌宣布调整YouTube战略,将重点放在付费内容上,而不是用户自创内容。上周,谷歌还发布了新的社交服务Google +。
此外,只要能够推动公司向前发展,佩奇并不怕伤害员工感情。上任后,佩奇首先开除了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乔纳森·罗森博格(Jonathan Rosenberg)。
将来,佩奇会像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拯救苹果那样推动谷歌股价上扬,还是会像杨致远那样管理雅虎?至少目前,佩奇与其目标相去甚远。
如今,谷歌是一家规模更大、更复杂的上市公司。从管理层面讲,谷歌已经不再是2001年佩奇担任CEO时的谷歌。
不善于与华尔街打交道
而且,佩奇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即喜欢分析产品,但不擅长在公共场合演讲,不善于与华尔街分析师打交道。作为一个技术型人物,相信佩奇会很少出现在投资者面前,这只能增加投资者对佩奇的不安。
佩奇本应该在投资者面向表表态,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对佩奇本人以及公司未来股价毫无益处。
在谷歌于2004年8月上市前,华尔街还对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持怀疑态度,直至投资者与施密特会晤后才打消顾虑。如今佩奇再次回到当初的CEO职位上,当初投资者的一些担心也将再次袭来。
需要指出的是,佩奇到目前为止只经历过3个“老板”:他的父母、博士生导师和施密特,缺乏如何做好老板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天才也可能犯错。
佩奇身边确实不乏优秀人才,如CFO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如果能够听从他人的建议,相信佩奇会成为一名成功的CEO。但是在未来6个月佩奇逐步适应CEO职位前,投资者可能仍要提心吊胆。(李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