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让:从插队牧民到上市公司董事长

2011-06-08 10:39:00 |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者按】[标签:描述]

  从甘肃最边远贫困的玛曲地区的插队牧民,到中国第一个藏族MBA,到钢铁研究总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到35岁任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再到如今的中国钢研总经理,才让的事业正如他这个人,充满激情又稳扎稳打。

  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记者在采访前,最想问才让的一个问题。因为在记者翻阅的大量资料当中,既有才让作为中国第一个藏族MBA的傲人经历,又有他建言中央锐意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的故事,但同时还有他30年扎根中国钢研的脚踏实地。

  但在采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记者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因为答案已经从他的言行举止当中透露了出来。

  才让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他在描绘中国钢研“十二五”战略时,神采飞扬,思路清晰,妙语如珠,专业术语、准确数据信手拈来。

  才让说,从使命来看,中国钢研要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积极服务于航空、航天、兵器等行业。

  “中国飞机要有中国心,要实现这个梦想,材料必须先行。我们的事业上去了,航空事业也就发展了。”在谈到中国飞机发动机仍然需要依靠进口的问题时,才让显得有些激动。

  对于我国高品质特殊钢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现状,才让一直牢记在心,并把提高我国特钢水平作为己任。

  “我们正在和科技部联合研究‘十二五’特钢课题,这个课题的目标实现以后,中国就会在全球特钢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让说,中国钢研的行业使命,就是引领冶金行业的技术进步。

  才让的激情还体现在中国钢研的“十二五”经营目标上:到“十二五”末,集团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一五”翻两番,经济规模超过300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净利润超过15亿元。

  1987年,才让MBA学成回国后,积极投身钢铁研究总院的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主要倡导人之一,他提出了以“3T”为核心的经济承包责任制,顶住了多方面的压力,成功实施,促进了钢研院经济指标的大幅度增长。

  钢铁研究总院的改革只是才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步。1989年,才让撰写的《关于科研单位大院大所科技体制改革的报告》,经在京9个部委所属的14个院(所)长联名呈报国务院后,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

  1998年,正在英国做访问教授的才让,毅然决定服从组织需要回国主持安泰科技(000969)的筹建工作,出任安泰科技副董事长兼总裁。经过两年的努力,2000年5月29日,安泰科技成功上市,成为中央直属科研院所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近9亿元,创造了沪、深股市多项新纪录,为推动院所科技体制改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才让又是一个做事稳健的人。

  在他讲述中国钢研兼并重组的思路时,他强调,要做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佳的效果,即使做砸了,风险也仍在掌控之中。

  “我们不是赌徒。好多赌徒一宝押中,身家万贯,押不中,脑袋掉了也没关系,但我们不行。”才让说。

  在他作为安泰科技总裁期间,所推进的几项兼并重组也都充分体现了其稳健的风格。据介绍,安泰科技上市以后,先后收购了北京钢廉焊接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安泰至高非晶金属有限公司、海美格磁石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一不是知根知底的企业,并且经过充分风险评估。

  才让的稳健也体现其职业生涯上。虽然才让称进入冶金行业以及中国钢研,都属于误打误撞,但从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钢铁研究总院,到如今的身兼中国钢研总经理和安泰科技董事长等职务,才让一直没有离开过冶金行业和中国钢研。即使在1987年MBA学成归国后,面对许多的机会和可能,才让还是回到了钢铁研究总院,投身钢铁研究总院的科技体制改革。

  或许,正是这样的执著,让他的人生大放异彩。

  今年是才让进入中国钢研第30个年头,回顾与中国钢研一起走过的这些岁月,才让充满感恩:“这是一块很好的土壤,同事们都是素质很高的人,工作环境氛围很好;这也是一块高产出的土壤,已经产出了几千项研究成果。在这里,我愉快工作,快乐生活。”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