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坤:打通黄金产业链

2011-05-09 17:14:41 | 作者: 李天阳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编者按】黄金基金的成立标志着黄仕坤最终打通了黄金产业的全产业链,而黄仕坤走通这一步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你留意到么,为何每次黄金现货在中国出现供不应求时,半个月之后国际金价才开始上涨?”

“很简单,要先将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摆在欧美基金经理的案头,再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投票形成最终购买决策,再到影响黄金价格,这个过程走完不就要半个月了?”黄仕坤的逻辑颇为有趣。这位刚过而立之年,满脸书生气的年轻人正在努力擎起中国黄金行业的一面大旗。作为集“珠宝+ 投资+ 电子商务”三位一体黄金珠宝服务集团金雅福的董事长,黄仕坤终于等到了属于他的时刻。

2011年1月,磨剑三年,金雅福集团管理的一期基金“上国投·金元宝”首发,基金规模1,200万人民币。“下一次开放日,现在已经明确申购意向的资金已经近亿。而第二期基金也箭在弦上,目前内部认购也已经过亿。”

黄金基金的成立标志着黄仕坤最终打通了黄金产业的全产业链,而黄仕坤走通这一步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回顾过往几年,金价的攀升仅次于房价。2003年4月,当黄金价格为320美元/ 盎司,一些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悄然进入。因为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技术面分析,黄金市场都将会迎来一波上涨的行情。到2007年11月,金价已经涨至 800美元/ 盎司的历史高位。市场开始出现争议,是否已经见顶?“ 有人认为黄金不能生息,只能作为装饰用途,或储备品。黄金价格已经涨至高点,不会再涨。”但就在这种怀疑和争论声中,金价一路高歌猛进。

2003年时年24岁的黄仕坤当时正执掌一支对冲基金投资于股票,对黄金没有过多关注;但一直有着文学家浪漫气质的他并非甘于每天仅仅面对电脑上数字和价格的变化。“2006年以前做基金交易,液晶屏上瞬息万变,非常刺激。钱来得快,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深深的空虚感。”2006年黄仕坤决定做一些相对 “实在的事”。

另起炉灶后,黄仕坤做过很多尝试。最初,他试图将港股引荐给内地投资者,但因资本项目管制,资金到不了香港。“虽然可以作为香港券商在国内的代表处,但多少有些擦边球性质,政策风险太大。”黄仕坤开始考虑黄金投资。“黄金有两个属性,一方面,可以通过价格波动投资获利,另一方面,黄金与实物结合,可以满足投资者对安全感的需求。”黄仕坤还发现,在金融市场成熟度较高的香港,高净值人士普遍会将黄金纳入其资产配置范畴,这让坚信未来大陆金融将向香港看齐的黄仕坤对黄金市场有了信心。

事实上,黄仕坤与黄金的渊源颇深,在深圳水贝,黄仕坤的家族早期有一家珠宝首饰加工厂,黄金正是其产品的主要原料。“这使我们与当下甚嚣尘上的炒金公司有本质的不同。我们有黄金加工厂,有黄金现货储备”。

黄仕坤最先入手的是—— 一克金。在金雅福的所有金店,最为稳定畅销的是一种价格不高的产品。从技术上,一克金不存在生产障碍,但由于损耗较大,成本较高,很多生产商不愿生产,导致市场上并无同类产品。“但我认为,既然市场上有需求,技术上也能实现。为何不生产呢?”果然,一克金推出后,立即成为金雅福最受欢迎的产品。随后,金币、金条等投资产品纷纷推出,金雅福开始从单纯的珠宝首饰生产商,向黄金综合服务迈出第一步。

不过,黄仕坤始终忘不了金融。早在2007年,黄仕坤就开始筹划在中国大陆发行第一支黄金基金。

在国际市场,黄金交易所交易型基金(黄金ETF)是黄金市场最大的参与者,黄金ETF巨头如SPDR持仓量高达1,300吨以上,相当于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5年的黄金总产量。但在2007年的中国,居民合法投资黄金的渠道,基本上只有实物黄金和纸黄金,黄金基金还是个陌生名词。“公募基金没有可行性,我们就希望仿效阳光私募的方式发行信托产品。”从那时起,黄仕坤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信托公司和银行,“到处敲门门不开。”

那时,黄金处于800美元以上的历史高位,银行顾及风险,普遍畏缩不前。此外,黄金收益率较低也成为黄仕坤屡次被拒的理由,“我只好一遍遍地解释,黄金不是高收益的工具,而是作为资产配置的工具。”事实上国际市场购买黄金基金的投资者,首要目标是将其作为保值和避险工具。由于金价与股市和经济周期的反向关联性,将黄金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然而,彼时国内房地产市场繁荣,随便发行一支REITs,不愁销路,又能轻松获取高收益。何必“冒险”尝试黄金基金?整整三年,“我们的团队承受压力,迟迟发不出产品。整个投研团队养在那里,没有产品,始终感觉是虚的。”黄仕坤说。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