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上个周末应该改变了你的愿景。
如果将历史比作一本书,乌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死可能并不是这本书的终结,但却为华尔街有史以来经受的最大一场人类悲剧的重要一章画上了句号。
它让我们松了口气,也让我们做了些了结。
虽然不大可能会被载入史册,也没有那次恐怖大袭击的 心动魄,但看到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这位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投资大师承认在处理索科尔(David Sokol)交易丑闻时标准不严,这依然至关重要。
巴菲特提醒我们,在华尔街,并非人人都会指责不在现场的那个人。
两件事都给我们上了一课。那就是:即便看起来形势陷入绝境,满怀信念终会有所回报。
追捕本·拉登起初是紧张,然后成了笑话,接着几乎被淡忘。我们中的许多人早就放弃了将他绳之以法的希望。我们中的许多人对失去了信心。
或许我们并未放弃或失去信心。当时,人们预计受9·11事件创伤最重的华尔街公司要关门了,Cantor Fitzgerald和Sandler O"Neill & Partners就是其中两家。但他们并没有关门。在遭袭击后的那些日子里,许多公司在办公场所等方面得到其他公司的援助,实际上它们变得更为强大了。
有人可能会说,被迫过上逃亡生活的本·拉登在9·11后的这些年遭遇了更多的苦难,多年来,他眼看着他的网络逐渐瓦解、亲信一个个死去。
巴菲特:这是我的错
同样的,尽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的丑闻无法与9·11及这场悲剧对国民心理造成的打击同日而语,但看到一个华尔街的知名人物承认错误难道不令人振奋吗?
要是你没错过的话,应该记得巴菲特说,在索科尔劝他收购路博润(Lubrizol)时,他原本应该多追问几句的。巴菲特说,我显然犯了个大错,还说索科尔丑闻是“无法解释和不可原谅的”。
想象一下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无担保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卖给华尔街的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CEO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以同样坦诚的样子说话是什么样子吧。
投资者和公众对巴菲特期望很高。媒体一直很尊敬他。巴菲特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他在近几年个人魅力大减,但从未陷入像索科尔丑闻这样不堪的问题中。
自3月底索科尔辞职后该消息曝光以来,巴菲特最初发表声明后的相对沉默让人猜想,这位80岁的偶像人物要么是正在失去理智,要么和索科尔不道德的行为有牵连。
但巴菲特上周末用认错的举动证明他为何不是徒有虚名。
希望犹存
这就是为何我现在比上周末多了一点希望。华尔街面临许多问题。陪审团正在就一件内幕交易案展开争论,败诉可能会让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欺诈自由横行的时代。抵押赎回权危机让数百万买房人濒临破产。
还有中国、美元贬值以及美国财政实力和影响力丧失的问题。
也依然没有一个大人物因源于金融危机的欺诈行为而坐牢。
但在眼下,我心中的希望多了一些。可能需要假以时日,但政府和资本家在上周末重新肯定了我们的信念。
希望监管机构、商业和金融新秀以及政客们知道这是我们的约定:我们会给你们耐心,但总有一天你们要给我们结果。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