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核心提示:从电池大王到汽车黑马,从节能汽车翘楚到新能源行业先驱,他如何缔造比亚迪绿色王国?从无到有,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制造业航母,再到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他打造了怎样的比亚迪精神?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在带领比亚迪在世界舞台奏响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时代强音中,他又将为比亚迪精神注入怎样崭新的时代内涵?本期上市公司风云录——王传福 比亚迪精神的创造者,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
它是全球电池大王,世界上平均每4部手机中就有一部的电池是由它生产,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世界手机巨头都是他的客户。它还是与富士康比肩的手机代工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2003年,它杀入毫无经验的汽车市场,竟然成为增长最快的民营汽车生产商。如今,它凭借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技术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从20多人的手工作坊到横跨IT、汽车、新能源几大产业的制造业航母,比亚迪只用了短短16年。而在从无到有,从小企业到大企业再到向国际舞台的飞跃中,比亚迪也向世界展示了锐意进取,不断超越,成就梦想的比亚迪精神。
2008年9月26号,这一天距雷曼兄弟倒闭仅仅过去了11天。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蔓延肆虐,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在这一天,股神巴菲特却以18亿港元的股权投资向一个中国民营企业抛出了橄榄枝。巴菲特说:这是一家神奇的企业,我应该早一些发现它。它就是比亚迪。几乎在一夜之间,这家位于深圳的年轻民营企业被全世界的目光高度聚焦。人们开始探寻它的发展传奇。
比亚迪精神之一:勇于开拓 敢为人先
1995年,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令电池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眼热心动。但当时的手机电池市场已被日本企业高度垄断,国内厂商都不敢贸然介入。29岁的王传福却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南下深圳创办比亚迪,他要自己生产手机电池。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
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有20多名员工的比亚迪该怎么和拥有全自动流水线的日本企业竞争呢?“人手+夹具就等于机械手”。这是王传福在深入研究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后找到的可以挑战日本企业的杀手锏。他和技术人员将日本全自动的手机电池生产线按步骤逐一分解,并发明了各种夹具,然后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夹具替代昂贵的机器。此外,专业出身的王传福还在电池和配料上下功夫,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凭借便宜30%的成本优势,在短短7 年后,比亚迪就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垄断,成为与三洋、索尼比肩的全球三大电池供应商之一。而此时的王传福又要跨行造汽车了。
2003年,王传福做了两项决定。一个是进军手机代工领域。另一个却是进军完全陌生的汽车行业。“我已经决定下半生和汽车捆在一起。”面对高管们的一致反对,固执的王传福一锤定音。
2002年7月,比亚迪登陆香港主板市场,创下了当时54只H股最高发行价纪录,一举募集资金16亿港元。而造汽车的决定却让比亚迪的市值在短短两天内蒸发了27亿港元。但是王传福却没有动摇。2003年1月,比亚迪斥资2.54亿元收购了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正式进军轿车生产。2005年9 月,比亚迪新车F3在山东济南分站上市,引起轰动。凭借酷似丰田花冠的流畅车型以及只有其一半左右的优势价格,F3仅用20个月就突破10万辆,成为最快突破这一记录的自主品牌轿车。此后,比亚迪汽车销量由从2005年的2万辆到2009年超过44.8万辆,连续5年保持了超100%的高增长,成功杀入国内汽车市场的年销量前十强。而王传福却并不满足。他要独树一帜,挑战新能源汽车。
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上市,开启了世界汽车领域的电动车时代。正是由于握有电动车这一利器,王传福在2007年喊出了“比亚迪要在2015年成为全国第一汽车企业,在2025年成为全世界第一”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也正是由于电动汽车,让比亚迪最终受到了股神巴菲特的青睐。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我们实际上在03年,包括在02年,我们已经在酝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研发和技术创新,应该来说比国内同行都走在前面,至少提前了三五年。我们想以发展电动车作为我们的目标,很多业界都很哗然,认为这个电动车是烧钱的,觉得我们疯了。今天我们觉得很欣慰,我们在03年做这个决策的时候还是对的。
比亚迪精神之二: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而长期以来,自主品牌的缺乏、核心技术的不足却给中国制造打上了“低质廉价”的标签。用“中国创造”改写“中国制造”,用自主创新打造立足世界的民族品牌,成为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中,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而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挺起中国制造民族品牌的脊梁?在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品牌的激烈比拼中,比亚迪又能否带领中国民族汽车品牌杀出重围呢?
比亚迪能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长,践行的理念就是“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目前比亚迪每年的专利创新量都排在国内前沿。通过整合、吸收、消化、自主创新,厚积薄发使比亚迪拥有了突出的技术能力,并拥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和实力。
比亚迪在IT及电子零部件产品上的高品质、精细化、低成本,使其获得众多国际知名品牌青睐,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而在整车生产上,目前比亚迪实现了除玻璃和轮胎外的其他部件均自主研发生产,甚至连汽车生产设备都由比亚迪自己研发制造。而在锂电池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比亚迪还独创了铁电池技术,凭此这一技术一举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佼佼者,并开始向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宝座发起冲击。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深圳企业富有创新的精神。比亚迪认为从世界能源的角度,从世界气候变暖的角度来看,电动车是汽车行业的转折,或者说是创新的这种核心,比亚迪只是抓住了这个机会。
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这几年自主品牌的发展,令很多人刮目相看,中国我想我们立足于国内,当然也放眼世界,欧美市场我们也要寻找一些机会走出去。在欧美市场以外我们已经在做,俄罗斯、中东、非洲、南美,但是最大的市场还是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坦率地说,中国自主品牌的机会,如果用传统汽油车来说,机会并不大。要想进入非常发达的欧美市场,光靠低价并不足够,比亚迪战略是我们想进入欧美市场,利用新能源这个战略,利用比亚迪新能源的战略打开欧美市场,利用这个产品作为敲门砖。
比亚迪精神之三: 全球视野 垂直整合
从电池到手机零部件,从汽车生产到新能源领域,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产业布局背后是比亚迪对中国制造比较优势的独到理解和智慧运用,对行业发展的前瞻眼光和精准判断,以及依靠自身核心技术对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的全球视野和卓越能力。
在电子零部件厂商纷纷涌入IT及电子零部件制造、行业利润摊薄之时,比亚迪依托现有的庞大客户群手机制造商,把产品线拓展到包括液晶显示屏模组、塑胶壳等手机零部件产品群,并开始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迅速发展成为与富士康一争高下的代工巨头。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提前布局更让比亚迪占尽先机。2003年,比亚迪已经取得了镍镉电池世界第一,锂电池世界第二的骄人成绩。握有大把现金的王传福开始考虑企业的再升级问题。最终电动汽车进入了他的视线。在全球石化能源日益紧张的局面下,电动汽车的未来被一致看好,但其关键的电池技术多年来却没有根本性突破,而电池技术不正是比亚迪的长项吗?敏锐的商业直觉告诉王传福,这将是比亚迪凭借在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在电子零部件、模具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垂直整合产业链的绝好机会。凭借自身技术,比亚迪通过对电池、IT和汽车三大产业进行“垂直整合”,实现了电池技术、IT技术和汽车技术上的无缝对接,不仅使得比亚迪的整车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同行,还加速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双模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诞生。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我相信根据比亚迪过去的经验和成长的历史,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好的结果,我们一定会把它做得更好。我们用比亚迪电池的技术,再加上核心软件的技术,把电动车产业做得更大。
有人说王传福像乔布斯,因为他对技术创新有着偏执的热爱。而巴菲特的老搭档、伯克希尔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则说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又像通用电气的韦尔奇那样精于企业管理。王传福确实有着敏锐的商业直觉,而他的冒险、勇气、坚持和不断超越也在其每一次力排众议为企业寻找正确方向的实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王传福是比亚迪的创造者,是比亚迪战略的制定者。但是在员工眼里,他更像个对技术研发有着执着热爱的工程师。为了吃透汽车技术,他曾花费巨资买入宝马、奔驰、保时捷等世界名车,为的就是让工程师们拆解研究。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我们强调技术首先第一为战略服务,其次为产品服务。这个很多企业家可能不理解,但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战略定得好坏,一个战略的前瞻性,一个战略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企业的成败关键。那么战略你怎么定得深,怎么定得高,这不是一个赌的问题,不是你胆大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的技术方案贯通,技术理解的深入,这里需要非常复杂的系统。如果作为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企业家,他做出决定的话非常困难。因此我们有这个优势,我本人对技术有一个比较高深的理解,因此我很轻易地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战略。
比亚迪精神之四:追求卓越 不断进取
2010年成为比亚迪的考验之年。在经过连续7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比亚迪开始显现疲态。8月初,比亚迪宣布大幅下调年度销售目标,由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而最终全年实际完成52万辆,15%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市场平均预测的32%。销售量的萎缩直接影响了比亚迪2010年的年报表现。2011 年3月14号,比亚迪发布的2010年业绩报告显示,2010财年期内股东应占溢利2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33.48%,每股盈利1.11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29%,而负债比率则由2009年的8%大幅上升至65%,短期负债高达110亿元。在经历经销商退货风波、花费巨资打造的电动汽车遭遇产业化瓶颈等一系列事件之后,王传福却表现出了卓越企业家的坦荡胸怀和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激情。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 王传福:企业经营总是有风风雨雨,你说如果从大的层面来说的话,我们觉得有几个大的战略还是定对的,比如说很欣慰的是在03年的时候,当时我们选择新能源车作为战略方向。应该说过去这几年这方面公司还是做的不错,除了产生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技术的沉淀。去年利润放缓了一些,我想这个也是整个我们在销售管理上,在整个传统车发展上面也是做了一个放缓。稍微放缓一些,也不完全是一个坏事。我们希望在放缓的过程中,我们怎么提升我们的管理,再怎么去提升我们的品质,再怎么去优化我们的战略,作为质量的方法。那一块我想不影响我们新能源的决心,我觉得特别配合国家战略调整,应该把新能源车作为企业的重点,特别是比亚迪,相信我们的重点应该是把新能源车作为未来五年重中之重的项目区发展,因为比亚迪本身有这方面的优势,电池的技术,电机的技术,电控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在全球都属于领先的。
2010 年,比亚迪牵手奔驰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纯电动车。而这款由比亚迪提供核心技术的全新纯电动车品牌将在2013年初投放中国市场。随着在美国芝加哥、洛杉矶进行的电动车商业化试运行取得良好进展,未来两年比亚迪将推进E6在美国的销售。而适合欧洲市场的小型化车型E1也将打进欧洲市场。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对新能源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比亚迪在国内的出租车电动化、公交电动化项目都将取得长足发展。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今年是比亚迪电动车大规模生产第一年,以前应该说还属于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那么2011年我们把它作为比亚迪电动车大规模生产的元年。未来两年我想我们电动车销售我们今年就应该突破到15亿人民币了,包括电动大巴和电动轿车。如果我们公交电动化这个方案推的很快的话,这个比例未来几年也会成长的很快。我们今年准备做700台电动大巴,光深圳就需要3、400台,明年我们计划想做到2、3000台电动大巴,这个产值也是比较大,能做到30-50亿左右。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实际上我们长则五年短则三年应该可以在新能源车可以做到突破50个亿,就是在比亚迪这个汽车销售,超过50亿的话,对我们来说应该会带来一定的营收共享。
追求完美的乔布斯成就了改变世界的“苹果”,计算机狂人比尔.盖茨打造了微软帝国,注重细节的松下幸之助建立了世界闻名的松下电器。纵观全球,拥有卓越眼光和优秀禀赋的企业家已经成为为世界、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的宝贵资源。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600405)。在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拥有国际化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创新精神的卓越的中国企业家们将是我国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王传福曾说过,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就一定会走出条康庄大道。像王传福一样执着追求梦想的企业家将带领他们的优秀企业挺起中国民族品牌的脊梁,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中国制造的最强音。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