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王中军

2010-01-29 00:00:00 | 作者: 熊寥来源:《东方企业家》

       王中军越来越像一个明星了。虽然华谊兄弟旗下的艺人已近百位,但是人们慢慢地了解其实他才是这家公司最大的明星。如果说早年还有一些人乌龙,把狗仔偷拍王中军和旗下女艺人李冰冰一起逛街的照片称为“李冰冰傍富商”,现在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了。
  2009年,王中军风头无两。酝酿多年的中国创业板自2009年10月30日开盘,华谊兄弟成为第一批上市的宠儿,董事长王中军拥有公司34.85%的股份,他的弟弟总裁王中磊持有11.03%的股份,两人合计持股5780.4万股。之后,兄弟二人也以32亿元财富登上了胡润创业板富豪榜首富。
  作为首家在内地上市的民营影视公司,华谊兄弟上市,也实现了王中军“打造中国最大明星持股团队”的梦想。
  之后可以想象的是,王中军在2009年多次在各大评选中获奖,频繁走上红毯,频繁登上杂志封面。他的样貌被大家熟悉,传说中的豪宅照片也在网上风传。
  在2009年11月26日《东方企业家》杂志承办的华人企业领袖峰会上,他获得华人企业领袖远见精神奖。领奖时,王中军说,虽然我还不太理解为什么给我这个远见精神奖,那我就先拿了吧。
  在其他颁奖典礼上他的获奖感言也经常是这样:不知道为何拿奖,但是先拿着吧。既没有志得意满的骄傲、终于上位的惊喜,也谈不上是种谦虚。他自我评价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网友评价 “实在”。
  
无心插柳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王中军,曾经当过兵,做过公务员,也在国内做过小生意。1989年,他决定出国留学。站在美国密歇根州大学门前,他给自己定下目标:确保每个学期修满最低限度的8个学分,其余时间用来打零工,在5年内赚足10万美元,然后回国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
  于是,一年的课程被他拖成5年才读完。后来,他总喜欢跟人说在美国的经历对自己影响不大,“其实就是混。我不认为我是海归,我读书读得不正经,在美国那段时间,转过三次学,每次转学的目的都是那个地方容易打工。”
  1994年,34岁的王中军终于攒足10万美元,从美国回来决心自己创业。当然,那时他从没有想过将来要做电影。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王中军或许并没有关注到的“大事”。中国第一部进口分账式大片《亡命天涯》在六大城市首映,当时国家决定每年引进10部进口分账式大片来刺激电影市场。从此,国产电影迎来了实力异常强大的竞争对手。可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
  而当时,回国后的王中军与弟弟王中磊一起,在1994年5月16日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那段时间,王中军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了地铁站就把车一存,然后坐地铁去上班。很快,在两年多时间里,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由一个10万美元起家的小公司,变成了年销售额6亿元人民币的广告巨头,迅速进入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而现在人们依旧惊讶于王中军的奢华生活。他有一个7亩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500多棵树,其中不少是百年历史的古树。一棵百年紫薇花10万元从南方购买移植。从家到办公室,到处都是法国、英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的古董。有四辆宝马车,包括限量车型Z8,全球仅3000辆。
  更让人羡慕嫉妒的是,据说王中军上午从不上班,闲暇时,下午三四点钟在三里屯酒吧外晒太阳打扑克,或者开着宝马去郊外自己的马场。更多的时候,他喜欢去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闲逛,买下他们的作品收藏。晚上约上三五好友,吃饭,打牌,到周末,参加各种主题的Party.王中军则对记者说,“我上午不工作,这是一个习惯。我确实上午大多数是不起床,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10年来都如此,我也不觉得影响了工作。”
  钱足够多了,精明的王中军将目光投向影视业,并认为这有助于让自己成名。“本只是想挣点名气,然后借名气在其他领域发展;没想到,竟然回报给了我个名利双收。”
  后来进入电影业,也是机缘巧合。“我觉得我做电影,你说小时候有电影梦?这个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就赶巧,有一部电影缺钱,找到我,就参与了第一部的投资,从此就和这个行业有关系了,就一直拍了10年。就这么简单。”
  1998年,华谊兄弟开始投资电影。王中军想起1997年的时候,他和弟弟王中磊在电影院看过的《甲方乙方》,“我那时才知道,内地人也能拍出这么好看、搞笑的片子!”
  通过朋友介绍,王中军终于和冯小刚坐到了一起。“当初我俩是不是‘一见钟情’已经不记得了,不过那时,冯小刚已经很火了,而我还是门外汉。”
  一个出钱,一个出力。1999年初,王、冯两人合作的第一部影片《没完没了》上映,好评如潮。之后,王中军一口气就投了《鬼子来了》和《荆轲刺秦王》等后来口碑都很好的片子。王中军开始了自己的娱乐大亨生涯。
  这一切在王中军看来是某种命运的巧合。“我和电影界可能与某种机缘,某一个人有关系,认识了,可能大家在投资当中,缺投资,就找你来谈来了。” 在总结华谊兄弟这十几年的历程时,王中军说,“我觉得运气是第一,第二 仔细想还是运气。”
 
 娱乐圈的企业家

       娱乐产业在一些投资人看来就像是一个赌场。你投资一部片子,最后赔钱还是赚钱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王中军第一次试水影业投资的《鬼子来了》,至今都未在国内上映。在华谊上市之前,王中军也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已经连续三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负数。
  由于电影属于高投资、高回报行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杠杆投入。几年前,靠单纯的自身积累已经无法满足王中军的胃口。王中军于是利用自己和一些企业家熟络的关系,引入新的投资方。在2004年到2005年前后,就引入了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外部投资。这种娴熟的“财技”是大部分娱乐企业老板所缺乏的。
  不同于其他民营娱乐公司创始人,王中军热衷于参加各类商业活动,认识了不少中国商界主流的企业家,或许在外界看来,这有作秀成分。但这种关系,却给王中军带来了很多事实上的收益。
  最明显的莫过于通过认识这些企业家,让两兄弟开始明确自己要变成什么样的公司。王中磊认为,正是这些聚会上认识的企业家帮助哥哥拓宽了思路,才决定要将华谊兄弟从单纯的影视投资公司,变成公众的传媒公司。
  因此王中军也不断将有分量的人物拉进董事会,除了马云、江南春,还包括鲁冠球的儿子鲁鼎伟等。借助资本的力量,华谊兄弟才能够在2004年之后取得如此迅猛的增长。
  王中军曾说,“公司不是所有的时候现金流都好,我一个电话三五千万都能借到,借我钱的朋友太多了。”在他这些好朋友的名单中,包括用友软件的董事长王文京、亚信科技的前CEO张醒生、亚信科技的创始人丁健等。
  不同于张伟平、张艺谋工作室的模式,华谊兄弟是一个庞大的公司。电影、电视剧以及艺人经纪业务相互连接,在相互影响中发挥出最大的规模效益。华谊还想控制终端,投资影院建设,以完善产业链。
  王中军曾说,华谊的所有资源都可以拿来换钱,从它的明星资源到品牌甚至某个城市在电影画面中的一次出现。以贺岁片《非诚勿扰》为例,“去杭州拍政府给钱,去海口当地也给钱。海南省领导跟我吃饭,说中军你一定要改到我们海口拍,我说我改不了了。我们跟杭州合同也签了,钱也付了,”最后实在没办法,王中军说,“那我们加一句台词,让舒淇说一句话,就说‘能陪我回趟家吗?我家在海口’。一句话,200万。”
  改变“玩法”


  如果只是一家企业,纵使再强大再灵活也能量有限。王中军和他的华谊兄弟最大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他们旗下有多少当红明星,也不在于他们拍出了多少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在于他们对于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所做的一些探索,一些新的“玩法”,在事实上推动和影响着这个行业。
  2009年的中国电影贺岁档,大片云集,票房还都喜人。有人评论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钱多,人傻,速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娱乐业这座金矿。
  在民营娱乐公司中,华谊兄弟已经确立了比较稳固的领先地位。正是华谊兄弟早期对贺岁片市场的投资和开发,才逐步改变了中国电影行业单一由政策主导的模式,中国电影也开始注重“档期”的概念。
  王中军也曾说,“没有华谊兄弟2004年后来三轮的私募,现在不会有那么多VC投这个行业。一个电视剧公司动不动融到一两千万美元,过去这都是大钱!没有华谊兄弟在前面这么跟银行打交道,跟他们反复讲我们是好行业,现在不会是这个局面。华谊兄弟有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所以银行也逐渐给中小企业贷款,毕竟有华谊兄弟这个模式,贷款线路图很清晰,这是对整个行业的贡献。”
  时代华纳和迪斯尼等大公司就是中国娱乐企业的榜样。迪斯尼目前的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不仅自制影片还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和主题公园。马云入股华谊兄弟,也是看好了中国娱乐业的前景。2008年在华谊兄弟明星双年汇上马云回忆:当时他曾经问过王中军一个问题:“你做华谊的目的是什么?”王中军当时的回答是:“我做这个行业,不希望被别人小看,也不希望别人小看了我们这个行业”。
  王中军极力打造公司电影、电视剧以及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联动”和“工业化运作体系”的业务模式,使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长期以来影视娱乐业经营不透明和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与束缚,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上与国外优质传媒企业不相上下。
  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62.06亿元,同比增长42.96%,但是基本和《阿凡达》上映半个月的全球票房相当,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金矿就在脚下,能否赚钱就要看个人本领了。
  在现在的中国娱乐业,只打一张张艺谋、冯小刚牌就可以取得高票房。但是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公司化的运营会显示出优势。长远来看,工作室、作坊似的模式是不可能有能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取得规模化收益的。
  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待王中军所做的一切,其价值突显。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