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

2010-01-29 00:00:00 | 作者: 莫震宇、熊寥、王越川来源:《东方企业家》

       好莱坞Hollywood是美国电影产业的代名词,是闻名于世界的电影之都,甚至是美国文化的象征。而后起之秀宝莱坞Bollywood,是位于印度孟买的电影工业基地的别名,每年在这里出产的电影数量和售出的电影票数量居全世界第一。
  200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年份:国产电影出现“井喷”,无论公映数量还是生产总量均超越往年。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的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同比增幅42.96%.与此同时,电影的类型、规模、市场、投资等均大步前进。
  同时,中国电影年票房持续5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电影市场总量的世界排名,正在从二十开外迅速攀升进前六,而以目前影院及银幕扩张的高速度来看,进入前三或许只需要三至五年。
  必须承认,电影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和最有前途的产业。在橙天娱乐、华谊兄弟分别通过在港股借壳和内地创业板实现了中国娱乐企业上市壮举之后,“巨无霸”中影近期正在积极筹备剥离具有行政垄断效应的部分机构,重组股份制公司,初步定于2010年上半年上市。
  面对滚滚而来的机会,中国的电影产业准备好了吗?
  因此,在这组报道中,我们试图去剖析目前中国最主流的三股电影制作力量,包括张伟平与张艺谋合作的新画面影业,作为民营力量代表的王中军所打造的华谊兄弟,以及拥有丰富资源的韩三平所在的中影集团。或许,从中能够窥见中国电影商业之路的未来。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成就了美国的好莱坞,而现在的中国影业迎来了最好的时光。美国有好莱坞Hollywood,印度有宝莱坞Bollywood,中国呢?我们不妨估且称之为东方华莱坞Collywood(“C”代表China)。
 
 各显神通

      11月20日,2010年的内地贺岁档就拉开了序幕。这个业界公认的黄金档期将持续到2010年2月20日,长达93天,为1997年内地正式出现“贺岁档”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93天的时间里,有50余部电影先后上映,远超去年27部的数量,几乎两天就有一部新片。有业界人士表示,2010年贺岁档票房达到20亿没问题。而仅在2009年同期,这个数字还为14.7亿,2008年则为9.47亿。
  口红效应似乎又一次得到了印证。这个经济现象描述的是在经济衰退情况下,人们会转而购买口红这样“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廉价又可以制造快乐的娱乐业会逆势上升。电影,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还有什么比跑进电影院里,找寻两个小时逃避现实更便宜的娱乐?”香港金像奖协会主席文隽说,“银幕上的花团锦簇、悲欢离合的故事、寻梦,也是大家发泄喜怒哀乐的最佳场所。”
  其实,不管是“大片”还是“贺岁档”,都是近15年来刚刚兴起的模式。各影视业巨头在多个场合表示,现在的首要目标是把蛋糕做大,再谈竞争。
  在做大蛋糕的时候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张艺谋和张伟平在2002年合作的电影作品《英雄》,开创了中国本土大片的时代。这部投资2.6亿元的超级中国功夫大片,不仅仅在投资规模上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其大手笔的宣传发行、营销推广模式也重写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许多游戏规则。
  华谊兄弟在2009年成功登陆创业板,王中军兄弟,带着旗下的名导演名演员都成了资本市场的弄潮儿。开盘当天股价上涨147.76%,冯小刚在交易厅激动地站了起来。早期的华谊兄弟正是依靠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没完没了》起家。华谊兄弟对贺岁片市场的投资和开发,逐步改变了中国电影行业单一由政策主导的模式,开始注重“档期”的概念。
  由于华谊兄弟的成长过程伴随了资本的力量,因此一批批新的资本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并将中国电影乃至娱乐产业视为下一个金矿。
  但风险同样存在。电影业的一个冒险之处在于上一部片子大卖,下一部片子可能就赔钱。一家公司一年只拍一部大片具有很大的风险。
  有专家总结,电影制片公司等于石油的勘探业,它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可能会有高回报,也可能永远没回报。你勘探一个油井,贫油,死了;再挖一个油井,又没油,再干不干?第10个干不干?不干,前面的投资就死光光了。你有可能到第11个的时候,突然发现一片油田,前面的投资全部回来了,还大赚特赚。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提出了另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建电影院,发展院线。他认为院线公司和电影院等于石油行业的加油站。它是中期投资;会形成网络;能带来充沛的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运行的血液,院线和电影院的网络会支撑你生产制片,形成良性循环。
  同上影一样,中国最大的电影帝国中影集团拥有院线、影视基地。这只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庞大的电影产业链上的一环:从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到院线经营、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再到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甚至包括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其产业链之完整让同行望尘莫及。
  中国电影距离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还有很长的一段 要走。但毫无疑问,市场已经繁荣起来。当资本愿意进入,同时满载而归,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加速资源的流入。在这其中小工作室、大公司、垄断集团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跑马圈地。有的选择打造明星导演、演员来做票房保证,有的则利用对院线的控制来抢占眼球。不管怎样,大战刚刚开始,远未到尘埃落定的时候。
  
他山之石

      2009年末,一部《阿凡达》席卷全球,十天便全球票房达到10亿美元。而即便是大幅增长的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也仅仅达到62.06亿元,这么多人忙活了一整年,还不如卡梅隆十天,这就是差距。为什么?
  中国的电影工业从一开始,拜的师父就是好莱坞。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第一次试行分账;《非诚勿扰》中泛滥的植入式广告;中影打造制片、制作、宣传营销、发行放映、影院投资和海外营销六大环节全产业链的“宏图”,全部都是好莱坞的现成模式。这边《阿凡达》还没下线呢,《唐山大地震》便用上了IMAX技术。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资金、技术、营销手法和经营模式,都是全方位地向好莱坞学习。但相比之下,上升空间依旧巨大,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美国平均人均看电影每年5次,我们是0.2次。美国平均1万人一块银幕,中国平均10万人一块银幕。
  来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吧。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院的票房收入实际上仍是好莱坞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进入90年代以后,好莱坞的经营和收入已经多元化了,影院收入通常只占到整体收入的20%左右。
  这是“跨媒体经营策略”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迪斯尼。迪斯尼和其他好莱坞大制片公司一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陷入了困境,几乎完全靠吃老本过活。1984年,曾是派拉蒙集团总裁的迈克尔。艾森那被任命为迪斯尼总裁,之后在全世界开设了迪斯尼连锁店,这使迪斯尼公司恢复了活力。虽然电影票房收入仅仅占到迪斯尼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但它却成为带动整个公司发展的火车头,为主题公园提供新经典,为无数相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供新的构想和契机。
  同时迪斯尼的经营业务开始推向全球,1995年迪斯尼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通过和其他企业的合并,迪斯尼的经营触角遍及电视、有线电视、电影、互联网、出版、体育、主题乐园、零售业、餐饮和旅馆经营、教育产业等众多领域。而迪斯尼则通过交叉生产和交叉销售的经营模式把它的所有产业都凝聚在一起。
  而为了保证电影的成功,好莱坞采用“高投入,少数量”的办法。在宣传上无孔不入,技术上无所不用其极,以保证影片的后续开发能持续进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回顾一下2000年到2009年的前十部票房排行最高的好莱坞电影,只有两部不是系列影片。而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新技术的成果。
  比如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好莱坞票房奇迹的宠儿,几乎都是技术迷恋者。卢卡斯本人也承认他更喜欢处理影片制作中的“动手部分”,比如摄影、剪辑、特技制作,而不喜欢写剧本和做导演;而好莱坞“神童”斯皮尔伯格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便迷恋上了各种电影特技,而且对各种小人书、连环画念念不忘。
  正是好莱坞的数字技术,并制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银幕奇观和观看体验,重新定位了好莱坞在大众文化坐标系中的位置。所以尽管数字技术带来的成本并不低廉,但好莱坞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数字特技这条船。
  《阿凡达》是最佳的例子。还未公映,导演卡梅隆已经在构思第二、第三部续集的故事情节。因为耗费巨资所开发出来的拍摄技术,以及大量的CG形象,如果不持续使用,那好莱坞就不是好莱坞了。而与此同时,与电影同名的游戏、玩具也都陆续上市,各个商业合作伙伴,比如麦当劳,也都推出各自的营销手段,令人眼花缭乱。由于电影的高科技特性,福克斯公司还特意制作了一部互动式的宣传片放在iTune上供影迷下载,大受欢迎。
  如此种种,好莱坞在电影的商业化道路上已经遥遥领先,而后发的中国电影人不差钱,不缺技术,需要的是商业智慧。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