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猛于虎29个月“圈”走近万亿元

2017-01-06 12:14:29 | 作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者按】至今,在A股市场中共计有710只股票IPO,融资总额高达9338.06亿元,月平均圈走资金322亿元。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而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也理应给予投资者合理的回报。不过在A股市场二十余年的发展史上,把市场当作圈钱工具、只知融资不讲回报的“铁公鸡”却是数不胜数。由此在股民心里,IPO被定义成了市场中马力最大的抽水机器。

  远的不说,仅从2009年7月A股IPO再度重启以来,这台抽水机器就一直开足了马力运行着。从当时至今,在A股市场中共计有710只股票IPO,融资总额高达9338.06亿元,月平均圈走资金322亿元。除去非交易日,那么人们每天打开股票软件都能看到约1.11个新面孔,每个交易日市场都将被一只无形的手索走14.64亿元。

  没错,这一组组数据正在构建我们的市场,在不觉中,我们已然“被习惯”了这个圈钱猛于虎的时代。

  2009年7月,市场迎来了自2008年熊市中暂停了的IPO重启后的首单——桂林三金,也迎来了新一轮密集的IPO圈钱潮。

  根据巨灵数据统计,在2009年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共计有111只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达到了2021.97亿元,月均IPO股票数为18.5只,月均融资规模为337亿元。进入到2010年后,IPO股票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大幅度上升,2010年中,共计有345只股票首次公开上市,融资规模较2009年翻了1.37倍,达到了4793.9亿元,也在这一年,诞生了2009年IPO重启以来的 “圈钱王”农业银行(601288,收盘价2.54元)。

  这种密集发行的节奏在2011年得到了延续,2011年截至目前不到11个月里,共计有254只新股首次公开上市,融资总额也达到了2522.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岁末年关之际的2011年11月21日,还出现了7家公司携手一齐公布首发招股说明书 (申报稿)的情形,这也加剧了市场对新股发行会再换挡提速的担忧。

  中小板创业板密集上市

  其实,这29个月的IPO狂潮,究其原因,主要该归因于中小板的快速发展以及创业板的开板。

  从IPO股票数来看,在2009年重启以来,上交所只首次公开发行了71只新股,平均每个月只有2.45只,而深交所则共计发行了639只新股,其中有363只中小板股票和276只创业板股票。从时间来看,中小板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发行了59只、203只、101只,创业板发行数分别为42只、116只、118只,扩容的速度极快;从融资规模来看,据巨灵数据显示,中小板这三年来融资规模分别为456.78亿元、2036.69亿元、902.92亿元,至于创业板则分别为246.99亿元、974.95亿元、721.71亿元。

  “三高”顽疾难治

  更让投资者不满的是,“三高”已成为A股IPO的普遍现象。“三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三高”的出现,与重启IPO后相应的发行制度调整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以前,IPO股票的发行价格有政府的指导价,监管部门给定一个市盈率的要求,发行定价不是市场行为。这使得发行价格通常低于市场价格,也引发了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之间的巨大差价。这种差价吸引着大量的资金进入一级市场,打新理财产品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大规模的资金流入一级发行市场,这对资本市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2009年IPO重启以后,新股发行制度进行了调整,监管部门不再对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作出要求,定价放开后,IPO的价格自然是快速上升。巨灵数据显示,在2009年7月刚刚重启IPO之时,新股的均价还维持在13.64元左右,随着时间推移,该数字一路走高,整个2009年新股的发行均价已达到了23.48元,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跳涨”到了30.32元,尤其在2010年4月份,IPO均价甚至达43.52元之高。进入2011年,随着大盘的羸弱表现,IPO均价也随之下降,但截至昨日,2011年的新股平均发行价也有26.2元的水平,仍然远远高于刚重启之时。

  在IPO定价高企的同时,新股发行市盈率也是节节攀升。巨灵数据显示,IPO重启时的2009年7月,新股发行市盈率还只有33.62倍,全年平均为52.51倍,到2010年,这一数字升至59倍,其中2010年4月份为62.9倍,当然,如果仅算深交所上市公司的话,数字的上升还将来得更“陡”。

  至于高超募比,也成为了圈钱时代的一个特殊指标。据巨灵数据统计,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超募金额达到了3662.65亿元,占总融资规模的39.22%,上交所上市公司占了其中的836.03亿元,中小板和创业板更是分别瓜分了1707.39亿元和1119.23亿元。

  承销商“趁火打劫”

  在IPO发行中,承销保荐费用是发行费用的绝大部分,而承销费用又是重中之重。表面上,这是上市公司背负的负担。实际上,这些费用是从公司通过发行新股所募集到的巨额资金中列支,也就是说,是广大投资者在为这笔费用买单。

  据巨灵数据统计,自IPO重启以来,共计有67家券商承担着这710家公司的主承销商,完成所有单子后,共分食了336.29亿元的承销费及保荐费,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是51.71亿元、167.86亿元和116.72亿元。

  由于保荐机构的保荐承销费用大多采用固定金额形式或募资额比例形式,所以高市盈率发行使得发行方超募,而超募又导致了承销保荐费率上升,从而“壮大”了承销商的腰包,在这一“利益链”的驱使下,“三高”现象自然也就屡屡出现了。

  盘点IPO重启以来的“圈钱”大户

  “我们希望认可发行人的投资价值并希望分享发行人成长成果的投资者参与申购,任何怀疑发行人是纯粹‘圈钱’的投资者,应避免参与申购。”这是《中国水电首次公开发行A股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的一段话。

  事实上,关于IPO“圈钱”的论战贯穿A股市场的发展始终,在其二十余年历史中,无数的上市公司用事实证明,它们的融资,的确是从市场圈走了钱,却没有让投资者看到回报。那么,谁是IPO重启以后最大受益者,或者说是众多投资者眼中的圈钱大户,《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不同视角盘点了一番,或能给投资者一些参考。

  主板是最大“圈钱”场所

  如今A股市场业已形成了沪深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这三大上市公司板块。根据巨灵数据的统计,从2009年IPO重启以来,截至2011年11月25日,总计有710家企业在三个板块中陆续上市,其中主板上市71家,中小板363家,创业板276家。虽然整个主板市场只有71家IPO企业,所占比重也只有同期上市公司总数量的10%,但3998.03亿元的募资规模却让中小板与创业板“俯首称臣”,成为IPO重启以来圈钱最多的场所,占总量的四成多。

  主板市场的巨额募资离不开数量众多的“国字号”抽水机,IPO重启以来的前十大募资巨头,无一例外出自主板市场,农业银行,中国建筑(601668,收盘价3.13元),光大银行(601818,收盘价2.86元)依次占据头三把交椅。

  创业板圈钱最具“成长”潜力

  随着第一批28只股票登陆创业板以来,A股市场也迎来了创业板时代。数据显示,创业板从成立至今,募集资金总额为1943.64亿元。虽然在融资数量上尚不突出,但在许多投资看来,目前的创业板已经深深领悟“圈钱”精髓。

  进入2011年后,整个市场的融资环境与氛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指数的节节下行,股票市场的融资脚步已悄然放缓。

  如今距离2012新年的钟声只有一步之遥,但从统计的募集资金数量上来看,与去年反差明显。主板市场只达到去年融资数量的29.5%,中小板为44.6%,创业板表现最好,为去年全年的80.6%。在许多分析师眼中,这同市场估值重心的下调有很大关系。但是对创业板而言,虽然募资数量尚未达到去年水平,但是企业上市的数量却已经超越去年全年,截至11月25日,今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18家,较去年全年的116家多出2家。

  “以美国市场做参照来看,目前纳斯达克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与纽交所已在伯仲之间,号称‘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创业板,如果也能实现整体市值对主板的超越,最具‘圈钱’潜力市场应无出其右。”某市场投资人士调侃道。

  “圈钱”大户扫描

  农业银行:IPO重启后的“圈钱王”

  去年7月15日,四大国有银行中此前唯一没有上市的农业银行在上交所登陆。在股票发行过程中投资者“圈钱”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毕竟在农行上市之前,上证指数才刚刚结束一波近两个半月的单边下跌,出现反弹的势头。

  595.91亿元的募集资金,创下了IPO重启以来募资之最并保持至今。统计显示,农行一家的募集资金数量就占了IPO重启以来全部募集资金的6%。

  在承销商“绿鞋机制”的护航下,农行上市首日股价高开逾一个百分点至2.72元,随后冲高回落,报收于2.71元,涨幅0.77%。而大盘则受到农行上市的拖累,当天开盘后虽一度冲高但最终收跌1.87%。

  农行的上市,让市场“悬空的靴子”终于落地,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A股迎来了10月份的一波强势反弹行情。

  海普瑞:中小板“圈钱”冠军

  2010年5月6日,对A股市场的许多投资者来讲,是见证奇迹的一天。之前还在大众脑海中默默无闻的海普瑞(002399,收盘价29.81元),以148元的“天价”闪亮登陆中小板市场。首日开盘后海普瑞股价迅速上扬,盘中最高点升至188.00元,坐上两市股价的头把交椅,随后涨幅逐渐收窄,报收于166.00元,当日涨幅12.16%。

  海普瑞的上市,除一跃成为千亿市值的明星公司,高达59.35亿元的募资量更是成为当时中小板市场中的亮点。除海普瑞外,2010年度募资金额10强均为主板市场股票,当时就有投资者表示:“如此高的发行价和募资金额,海普瑞似乎更应该在主板上市”。

  “高增长”、“高发行价”、“高垄断性”,海普瑞被众多机构捧上“神坛”,动用超过10亿元资金参与申购的机构竟然达到了破天荒的47家。然而荣耀的光环并没有维持多久,在上市次日股价达到历史峰值后,海普瑞开始步入漫漫熊途。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公司负面消息不断,在肝素钠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门”、虚增利润等负面新闻纠缠后,又上演业绩大变脸,截至昨日(11月25日)收盘,海普瑞报收于29.81元,采用复权后的价格计算,整个海普瑞德市值已经跌去63.65%,缩水幅度触目惊心。

  中国建筑:踩点最准的“圈钱”大户

  说起2010年A股另一只巨无霸,则是中国建筑(601668,收盘价3.13元)。通过公开发行股票,中国建筑总计募集资金501.6亿元,在总量上位居IPO重启以来第二位。

  其实,当时成立仅半年的中国建筑早在2008年6月5日就以特批形式获得上市资格,并打破了沉寂近两个月的沪市IPO真空期。但当时大盘正走在长期的下降通道中,如果当时进行大规模IPO,对市场信心的打击极为沉重,或许出于这方面考虑,公司上市时间被推迟。

  等待了一年之后,2009年7月29日,公司迎来了A股首秀。由于当时沪指已经突破3400点,形势一片大好,因此中国建筑开盘即大涨近六成。不过当日大盘的走势并不理想,沪指一度下跌7.61%并击穿3200点,尾盘报收在3266.43点,跌幅高达5%。中国建筑也随大盘向下调整,最后收于6.53元,大涨56.15%。

  就在中国建筑上市后5天的2009年8月4日,沪指创造了3478点的阶段性顶部。随后两年以来再未触及该点位,中国建筑踩点之准,由此可见一斑。

  飞来“横财”:IPO融资额四成是超募

  除了圈钱大户之外,被飞来“横财”砸中的超募大户也不得不提。据巨灵数据统计,从IPO重启至今的共计的710家IPO公司当中,就有688家公司获得过超募的红包,合计超募资金高达3662.65亿元,这一数字占到了9338.06亿元总融资规模的39.22%,占比之高,令人咂舌。

  中小板创业板是主阵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数字来看,在上述3662.65亿元当中,主板共计超募了836.03亿元,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分别分食了1707.39亿元和1119.23亿元的超募资金。其中,创业板超募比例最高,共计272只创业板新股首发超募资金总额达1119.23亿元,这一数字是其首发预计募集资金总额654.13亿元的1.71倍,而主板该比例为0.49倍,中小板该比例为1.24倍。

  就相对流通市值占比来看,虽然创业板的超募资金总额相对主板和中小板并不高,但是创业板的超募资金规模却占到了其全部流通总市值的38.68%,远远高于中小板和主板市场的10.14%和0.53%。

  再从公司数来看,在上述688家超募的公司中,主板的公司共计有65家,仅占总数的9.45%家,而中小板共计有351家,占比为51.02%,创业板则为272家,占比39.53%。

  “有钱人”的烦恼

  荷包瘪的羡慕荷包鼓的,许多人在对高超募的上市公司羡慕嫉妒恨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人活着钱没了”和“人死了钱没花完”之外,还有另一种痛苦,那就是有钱了却不知道怎样去花。

  这并不是开玩笑。根据《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29号》,超募资金应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求,按照补充募投项目资金缺口、用于在建项目及新项目、归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的顺序使用。超募资金在尚未使用之前应当存放于募集资金专户管理。

  而针对创业板方面,也有相关规定来规范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的使用。2010年1月,深交所颁布了《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强调应在募集资金到账后6个月内妥善安排超募资金使用计划,且超募资金应当用于公司主营业务。之后,鉴于6个月的时间难以使创业板企业消化大量超募资金。为防止创业板公司突击乱花钱,监管部门于当年4月初再度发文,对超募资金使用计划的披露程序作出微调:若公司确实无法如期披露使用计划,应在期满前披露后续考虑或安排。

  比如海普瑞,该公司超募48.52亿元成为2009年IPO重启以来中小板的超募龙头。不过直到今年三季度,该公司的货币资金仍然还保持着68.94亿元的高位,尽管公司已先后用超募资金受让过子公司部分股权、成立过合资公司以及补充过流动资金等。

  再比如洋河股份(002304,收盘价146.83元),超募17.73亿元,但截至今年3季度,其货币资金竟达到67.82亿元。

  当然也有像双星新材(002585,收盘价44.30元)这种,在上市仅18天后,便潇洒地一次性将20亿元的超募资金一口气 “挥霍”出去,不过这种案例是比较极端的了。

  超募大户扫描

  科伦药业超募35.11亿元

  科伦药业 (002422,收盘价51.75元)于2010年6月3日上市交易,发行价83.36元,首日开盘价83.36元,发行价数量为6000万股,预计募资约14.91亿元,而实际募集资金约50.02亿元,超募资金达35.11亿元。公司的超募资金主要用于河南科伦GMP在建项目、四川科伦改造扩建仓库及公用工程项目、伊犁川宁新建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等,上述3项目今年中期进度分别为99.7%、43.9%、31.12%。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52.14%。

  国民技术超募20.44亿元

  国民技术(300077,收盘价25元)于2010年4月30日上市交易,发行价87.5元,首日开盘价161元,发行数量为2720万股,预计募资约3.36亿元,而实际募集资金高达23.80亿元,超募资高达20.44亿元,是预计募资额的6倍。公司于2011年3月21日从募集资金专项账户中转出超募资金3.5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剩余超募资金存放在公司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6810.43万元,同比下滑52.96%。

  海康威视超募21.34亿元

  海康威视(002415,收盘价41.71元)于5月28日上市交易,发行价68元,首日开盘价78元,发行数量为5000万股,预计募资约12.66亿元 ,而实际募集资金高达34亿元,超募资高达21.34亿元,是预计募资的1.69倍。公司目前超募投向的年产3万吨冰箱冷柜用钢管项目、年产6000吨铝板带项目、年产100万标准件热交换器项目,今年中期的进度为61.54%、25.72%、93.79%。2011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8.69亿元,同比增长32.57%。

更多

微博微信

华财网官方微博

华财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

cnf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