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的是什么 为何中国不能有自己的CES?

2016-01-08 15:36:42 | 作者: 来源:网易科技

【编者按】相比于去年,今年CES 上的中国面孔更多了。参展的 4000 多家公司中,中国公司已经超过 1300 家(含大陆企业、香港企业、台湾企业、澳门企业)。

  

欠缺的是什么 为何中国不能有自己的CES?

 

  又是一年CES 时。

  相比于去年,今年CES 上的中国面孔更多了。参展的 4000 多家公司中,中国公司已经超过 1300 家(含大陆企业、香港企业、台湾企业、澳门企业),占比接近 1/3。而在去年,这两个数字还分别是 1200 家和 1/4。

  中国公司进馆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从 CES 邀请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做演讲,为了获取海外订单、提高海外知名度、PR 镀金,无数中国创业公司漂洋过海,来到大洋彼岸,共赴盛会。

  这种热度已持续多年。从 2010年 至今,参展的中国厂商已经从 300 增长到 1300 家。与之相应,“中国力量” 就成了这几年国内外媒体热衷的话题。不同于国内人的 “骄傲自豪”,国外媒体则更多的在表达疑问与恐慌。相比于去年Engadget 专门发文《 Why Chinese tech giants could surprise you at CES 2015》,今年海外媒体倒是把关注留给了技术型单品。

  中国公司的热情,自然带动了整个拉斯维加斯的旅游业。一名北京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 36 氪,他们在当地的合作伙伴,今年提高了酒店等价格,增幅要远大于往年,对方给出的解释是,中国的参展商太多了。

  与中国企业 “进馆热” 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科技企业的 “出馆潮”,1992年 之后苹果就再也未参加过 CES,2014年 开始微软也一直缺席,至于更傲娇的Google 则从未参加 CES。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他们已经无需进馆。即使自己不在馆内,它们的身影却无时无刻不在馆内。这几年,苹果的配件不计其数,安卓系列产品连续几年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这些有影响力的大公司,都把自己的 “大杀器” 放在了自家的大会上。苹果的 WWDC 大会、GoogleI/O 大会、微软开发者大会,吸引无数开发者朝拜,无数消费级粉丝顶礼膜拜。他们都在打造 “自己的 CES”。

  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 CES?尤其是当 1/3 的展商来自中国时?

  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有自己的 CES——CES Asia。 不过,2015年 举办的第一届 CES Asia 展会上,仅有 200 多家参展商,其中 55%的参展商来自中国。与同年1月 份美国的 CES 比起来,上海的 CES “沦落” 为了耳机、智能硬件、配件展,国内的手机厂商和家电厂商更是几乎集体缺席,唯一的亮点则是已经不新鲜的宝马车。

  这还不算,据说这一活动,还遭到了国内展商的封杀。不少参展的大企业还免费拿到了展位。连 CEA 总裁 Gary Shapiro,都不愿意些许隐藏下进亚洲的真正意图,演讲中全球最大的经济体、7 亿台智能设备,频频被提及。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CES Asia 又不是中国的 CES,中国只是大市场的代名词,与技术和创新无关。

  这些年,也有不少人把目光放在了广交会。而这个老牌的进出口贸易促进平台,不仅像线下版的阿里巴巴国际站,还正在面临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竞争。

  从这个角度讲,广交会也不是中国的 CES,它不是技术驱动型,还是市场驱动型,有时还是性价比驱动型。

  CES 这个大 IP,诞生于 1967年,最初只是 Chicago Music Show 的衍生品,面向消费者,展示最新的音频、视频、通讯技术。直到上世纪 90年 代才成为 3C 产品展,备受瞩目。近几年,因为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样的公司毫不吝啬地展示黑科技,才被打上科技、前沿这样的标签。而这,恰恰是中国公司、“中国的 CES 们” 最欠缺的。

  回看 90年 代的 CES,那时最风光的还是日本企业,除了今天依然频刷存在感的索尼,还有无数在欧美并不知名的小企业,那时他们有生产制造的能力与优势,还有一点 “小科技”。到了 90年 代末 20 世纪初,再看 CES,已经成了韩国企业的 “天下”。

  倒是英特尔、高通这样的公司,“常青不倒”,依然能带来黑科技。倒是苹果、Google、微软这样的公司,即使不在馆,还悄无声息地用技术改变着世界。

  即使我们还暂时见不到中国的 CES,我们也愿意先见到这样的中国公司。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