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有关中国汽车业 “产能过剩”的争论再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国内汽车销量增幅仅为5.95%,与去年同期超过60%的增速相比,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最近,有关中国汽车业 “产能过剩”的争论再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国内汽车销量增幅仅为5.95%,与去年同期超过60%的增速相比,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一边是市场需求加速萎缩,另一边则是国内各大车企去年抛出的不同程度的扩产计划。不仅是大众、通用、福特、日产、现代起亚和本田等外资巨头,长安、一汽、上汽、长城、华晨、吉利等国内汽车企业也都对融资扩产跃跃欲试。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产能规划问题采访国内汽车企业时发现,市场上紧俏车型的产能依旧紧张,相关企业的排产仍然吃紧,相反一些自主品牌,尤其是微车企业,出现了排产不足的情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并不赞同“产能过剩”的说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汽车行业仍然面临产能不足的瓶颈。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0年全行业的生产能力是1780万辆,但最终生产了1826万辆汽车。大部分工厂加班加点,包括合资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所以2010年是产能不足的一年。
“业内对产能问题的担忧实际是对投资过热的担心。”董扬进一步分析,大企业集团的投资并未过热,而是部分地方政府有投资过热的冲动,“大企业的投资是符合规律的,从历史上看,过去十年,汽车产销平均年增长率是24%,即每五年市场增加两倍,而大企业集团“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是仅增加一倍,可以说规划并没有脱离实际。”
元富证券分析师颜笠?则认为,地方政府“十二五”期间汽车产能规划合计高达5292万辆,高出发改委统计汽车行业的产能规划69.4%之多,说明汽车产业长期产能过剩前景基本明朗。
“如果上述产能规划全部按期达产,那么在城镇道路交通状况没有显著改善的条件下,最悲观的预期是到2020年,这些新增产能都无法完全被市场消化。”颜笠?指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在此轮汽车产能扩张进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由于汽车产业对地方GDP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地方政府具备较强的动力推动整车生产项目。
究其根源,地方政府投资过热的冲动源自在生产端收税。“如果把税收调整到消费端,地方政府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扩大市场和消费上,这样投资过热和内需不足都将得到治理,一举两得。”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