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爱与恨

2011-05-12 09:41:00 | 作者: 来源:新京报

【编者按】排队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消费者对于苹果,爱恨交加。苹果在营销和产品升级方面,是否有“阴谋”,也因而被屡屡怀疑。

  5月6日,iPad2开始在中国内地销售。三里屯再次出现排队抢购现象,这一幕,已经屡屡上演,5月7日,还发生了流血冲突。苹果外籍员工殴打了据称是黄牛的顾客。排队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消费者对于苹果,爱恨交加。苹果在营销和产品升级方面,是否有“阴谋”,也因而被屡屡怀疑。

  饥饿的消费者

  事情发生后,议论丛生。有一种声音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苹果的销售策略背后,是一场阴谋,也就是“饥饿销售”。有货,但不敞开销售,消费者有饥饿感,媒体的关注度随之上升。

  这种指摘,有一定的背景。

  当初,iPhone3GS版、iPhone4、iPad上市的时候,均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消费者一机难求,有的高价求购于黄牛。有的从境外代购,一度引起海关的打击。同样的故事一再上演,当iPhone4快要推出的时候,苹果的合作伙伴,开始清仓iPhone3GS;当iPhone4正式推出的时候,一机难求又出现了,甚至有分析认为,供应吃紧,源于屏幕原材料紧张。在得到舆论极大关注后,iPhone4突然敞开卖了,甚至可以买裸机了。于是,有消费者认为,iPhone5快要来了。

  现在,iPhone5还没来,iPad2来了。而在此之前,同样曾经“紧俏”过的iPad一代,在3月份降价甩卖了。

  当然,消费者没有被逼迫消费,排队购买,也是“你情我愿”。可是,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内地的消费者,如同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屡屡发生的故事,背后是否存在一个饥饿营销的“阴谋”?

  苹果的粉丝对苹果亦有怨言。一位在iPhone3GS被甩卖时成为苹果用户的消费者说,刚刚拿到苹果手机,iPhone就升级换代了,而且由于是跟资费捆绑在一起购买的,想再更换iPhone成本高昂。苹果的这种快速升级,也给消费者一种饥饿感,刚刚用了半年的新产品,已经“落伍”。是跟随,还是不跟随?跟随,是否能够跟得上?

  乔布斯在前行,果粉很疲惫。

  廉价的生产者

  iPad上有一行英文:Designed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设计于加利福尼亚,组装于中国)。

  iPad2上市后,产品明显变得轻薄,更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价格比一代便宜了300元。

  这对于平板电脑的跟进者,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苹果如何在产品升级的同时,做到价格下调?

  最新一期的美国《大西洋月刊》编辑Derek Thompson在最新专栏文章中引用的数据显示,苹果之所以取得价格优势,中国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Derek Thompson称,美国2010年12月制造业、开采业、建筑业的平均时薪为32.53美元, 中国工人的平均周薪为185美元。他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如果iPad2在美国生产,其会比在中国制造贵出415美元。

  一个iPad2 32GB的Wifi+3G版目前售价为729美元/台,如果放在美国生产,苹果要维持同样的利润,售价要超过1100美元。

  按照这样的推算,中国低廉的制造业成本,为苹果占据价格优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当然,中国制造环境,对于苹果的竞争者们也是开放的。三星、HTC、摩托罗拉、联想,携谷歌的操作系统,也频繁向苹果发起了猛攻。一旦这种进攻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相信,排队、甚至挨打购买苹果产品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

  现象 粉丝饥饿,黄牛饱赚

  苹果的“饥饿营销”给了黄牛党赚钱机会。

  在国内,iPad一代和二代都曾经有过加价三千元,仍然“货源不足”的喧闹。

  iPad2在美国上市当日,苹果店门前的队伍里有很多黄牛,据当地媒体报道,“不少是为中国黄牛服务的。”

  记者在数次亲历的苹果产品中国首销日里,都能看到很多人进店买到产品后,交给一个“头目”,然后重新排队。

  苹果公司对此是否“一无所知”呢?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认为,苹果很了解中国消费者购买心理,有意留出空间,给黄牛党们炒作。“中国消费者有个心理,越是非正常渠道获得的东西,越有优越感。苹果正是吃准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虽然黄牛们炒高了价格,但消费者还是买账,而且更加积极。”

  “饥饿营销”造就了茁壮的黄牛,茁壮后的黄牛还给了苹果一个“打人”事件。

  观点 苹果在逆水行舟

  对于苹果的营销模式,易观国际CEO于扬表示,苹果采用“饥饿营销”由来已久,几乎每款重要产品都用过。

  饥饿营销的关键是通过包装,将产品提升到情感高度,引发消费者的抢购欲望。所以产品成为关键,如果产品无法超越消费者的高期待值,企业的营销就会彻底失败,而且会对下一个产品营销带来负面影响。于扬认为,苹果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但苹果不断使用饥饿营销的同时,其实是在不断提高用户的期望,提高苹果下一代产品成功的门槛。就像赵本山演小品一样,当用户的期待值高到一定程度后,表演者很难实现自我超越。除非苹果继续带来革命性的产品,不然很难持续带动消费者疯狂。”于扬认为,现在苹果正处于一个疯狂的阶段,社会给予它的评价是不理性的。但所有的神话都不会长久,谁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兴奋期。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