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必然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要以数千万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成本。启动寄宿制学校、建农村幼儿园、提供“爱心午餐”等行动是中西部地区针对这一问题的有力尝试。
上海大众斯柯达呼吁社会各界给予留守儿童多一份关注,将真情和大爱传递给那些需要被关爱的人。更多活动详情敬请登陆百度搜索关键字“昊锐人文关怀”。
14岁的李帆是重庆南川区的初中生,从7岁开始,父母外出打工,他就被送到了别人家里,转了三四个地方。9岁开始,他又先后被送到外婆、姑姑、舅妈、伯父家抚养。12岁开始,再被送到了表舅、姑婆、王叔叔、干妈和姨娘家。
“你说哪个地方才是我真正的家呢?”李帆问。
南川另一个中学生、15岁的吴丽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她父母先在海南打工,后又转到新疆,15年间,父母和吴巧丽相处的时间不到两年。
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据重庆官方的统计,全市像李帆、吴巧丽这样的留守儿童共计230万,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占130余万,留守儿童家庭人口数占重庆市总人口的12%以上。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客观产物。这种社会因素导致家庭生态系统的裂变,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的伤害。
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近年来已引起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作为该市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不过,它最终能否破题,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农村占99%。
重庆市工商大学教授韩渝辉称,重庆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这个时期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阶段,而这种转移又是一种不彻底的转移,出现了准城市化现象,导致了候鸟式的农民工现象。
“农民工现象出现后,留守儿童的问题便接踵而来。”韩渝辉说。
据统计资料,2000年重庆留守儿童有123万,占到了当地儿童总数18.71%,比例高居全国第三位。而到2007年初,重庆市的留守儿童增加到了160多万,这当中还未包括15-17周岁年龄阶段。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返乡,留守儿童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仍有130余万之众。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必然产物,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西南大学教授陈旭认为,这个群体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存在。
这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让人担忧。
2005年至2007年,重庆教育学院教授任运昌主持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调查选择了南川。任运昌称,在南川区这一劳务输出大区调查发现,大量留守儿童正在经历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并且面临着一系列教育问题,比如安全隐患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思想品德问题、学业成绩问题、早恋问题、辍学问题等。
“留守儿童守望在空巢乡村的日子充满了孤独、困惑、彷徨,个别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甚至走向了一定程度的沦丧。”任运昌说。
李凡他在日记中写到: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孩,我对别人的承诺基本上都无法实现;14岁的黄江则表示,上帝创造“我”这个人时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缺陷——我很内向,如果没人陪着我去商场,要独自去,我都没胆量。
任连昌说,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受很差。
任连昌称,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它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农民的生存要以牺牲子女的幸福作为代价,更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要以数千万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成本。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重庆市的重视。
除了一些区县的试点,比较有影响的是,2009年12月,由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联合众多单位,在冷水小学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实验。
经过实践和探索,这个实验总结出了农村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4”就是从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四个方面进行培养,“1”就是抓好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
它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正在推广之中。
而全市范围内展开留守儿童工作始于2010年6月。当月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专题研究了民生工作,并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决定》中的留守儿童问题是重庆的十大民生工作之一,要求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于2010年9月联合下发《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将在全市实施寄宿制学校、建农村幼儿园、提供“爱心午餐”等六大行动计划。计划投入50多亿元,全面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根据《计划》要求,到2012年,全市将新增400所农村寄宿学校,达到累计建成20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目标。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钟燕称,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学校间教育资源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据教委的数据,截止去年12月底,重庆市实际开工建设学校511所,已竣工学校484所,超额完成了2010年400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
此处,《计划》还要求,到2011年,全市要建成2000个“亲情视频聊天室”,安装“亲情电话”5000部,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
在与社会的联动中,《计划》要求到2012年建成100个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小,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和“知心哥哥姐姐”。
“现在全市基本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钟燕在4月13日“民生进行时培养照顾农村留守儿童”集中采访通报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373所,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了60%。
任运昌表示,“重庆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政府针对性地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重庆教育学院承担重庆市教师教育计划项目,进行留守儿童班主任专项培训就是其一。与前几年比较,重庆市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
不过,仍有许多问题仍待探索。
作为解决留守儿童中家庭教育不足的寄宿制,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其有效运行并非“盖房子”那样简单。
任运昌也表示,目前寄宿制学校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因为在国家免费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可以得到食宿补助,家长承担难度并不大。国家近年大力投资,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也有很大改观。
“现在最关键是软件问题。相关的寄宿课程开发不力,学生闲暇教育无法有效实施,亲情教育依然缺失,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生活教师配备不到位,生活类课程无法开设等。”任运昌说。
同时,寄宿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学校人员编制不足、经费不足、教师工作严重超负荷等。
“这种情况下,要求老师们开发实施较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课程,显然不够现实。然而,没有这些课程,留守儿童的住校学习又容易陷入‘上课做作业、下课做作业、睡觉前还是做作业’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还原也难以真正实现。”任连昌说。
这种担忧绝非多余,在西部农村37个县(区、市、州)的探索性调查中,任连昌发现,被调查的每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都存在学生严重厌学的情况,有的寄宿制小学,高达90%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
陈旭认为,教育成本的增加,可以由政府、学校和家庭分别负担一部分,“与其他农村孩子相比,留守儿童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无人关爱。”
同时,对于寄宿制学校学生节假日住校,安全责任没有明确界定,学校承担着重大风险,也是一个令校长“伤脑筋”的问题。
“不过,寄宿制学校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所难免,但有胜于无,多胜于少。” 任运昌表示。
另外,重庆各大学将帮助留守儿童作为目前在校大学生下乡进行“三进三同”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大学生对留守儿童只是立足于微观上的关爱。”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孙楚航表示,而结对子普遍是一周,离开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与留守儿童有联系。
“留守儿童问题要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前提,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支持等内容,其中,通过亲情家庭、亲情互动建构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系统,连接亲子的情感纽带,这是核心内容。”陈旭说。
任运昌认为,重庆当前的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尽管大面积的实效还无法确认,但至少可以营造较好社会舆论氛围,增加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长教师的责任感与良知感,间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生存关怀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