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垂直体系亟待完善

2011-04-21 16:35:00 | 作者: 来源:《财经网》

【编者按】中储粮总公司副总经理刘新江4月20日表示,要实现“调得动、用得上”,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支撑力量和功能,包括中储粮的产业布局、调控功能和市场化运作水平

  【《财经》记者 翁仕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总公司)副总经理刘新江4月20日表示,要实现“调得动、用得上”,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支撑力量和功能,包括中储粮的产业布局、调控功能和市场化运作水平。

  在20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粮食论坛”上,刘新江透露,从2005年开始,政策性粮食的购销调存加工日益成为常态化工作,这些新任务已经超出了中央储备粮垂直体系建立之初的制度设计和功能定位。从近年实践来看,仅仅掌握原粮储备不一定能够实现好“调得动、用得上”,储备粮越来越难以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

  在刘新江看来,国内粮食产销格局中生产、加工和消费的空间错位越来越明显,大中城市群和重点消费区的保供压力增大,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造成交通不畅,储备就面临无法调用的现实问题。随着调控越来越注重终端成品粮油市场的调节,储备以原粮形态存在,又与加工脱节,造成有粮也用不上,这将直接削弱调控的效果。

  由于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各类投机炒作力量日渐活跃,储备粮总量虽然庞大,但分散到各个地、各个品种,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限。2010年,在国内粮食丰收的情况下,粮价出现了大幅上涨,以玉米为例,在连续抛售以后出现无法补库的情况,已引起业界担忧,认为中储粮的调控作用正在弱化。

  2009年,中储粮曾提出过从“大粮仓”到“大粮商”的发展思路,寄望延伸产业链,涉足大米和油脂加工的经营性业务。原本定位为政策性储备企业的中储粮,希望向经营性粮油企业转变。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其定位偏离了政策性收储体系的初衷,同时也有与其他粮油央企同质竞争之嫌。201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曾联合发文,督促中储粮整顿内部管理,防止其“越位”。

  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166.8亿元,其职责是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中储粮总公司的主业范围是粮油仓储、加工、贸易及物流等,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前,国家粮食调控体系实行分级制度,从中央到省、市、县分级管理,这套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亏损严重、库粮不实等,一旦市场波动,粮库无法调粮,调控很难到位。

  运作10余年,中储粮总公司基本实现了国务院领导两个“确保”的要求——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2010年,为稳定市场预期,抑制粮价过快上涨,中储粮总公司大规模抛售政策性粮食,全年累计拍卖成交8087.9万吨,定向销售282.9万吨,约占全年国内商品量的三分之一,投放量之大前所未有。

  不过在新形势下,中储粮总公司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考验,这套垂直管理体系亦需进一步完善。“10年过去了,中央储备粮的管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管住、管好储备粮的基础上,不应止于现状。”刘新江说。

  据介绍,中储粮总公司正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从而为粮食调控提供充足、可靠的粮源。2010年全系统订单农业面积达到1130万亩,通过订单种植、二次返利等方式让利农民,从而做到不仅储量于库,更储粮于田。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农业贸易与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韩一军告诉《财经》记者,中储粮总公司需科学测算每年的收购总量,不宜长期过量收储,弱化了市场调节。同时在储备粮的拍卖、投放上要科学、透明。在韩一军看来,为了更好调控,中储粮总公司可以涉足终端成品粮油市场,但要把握一点,即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作者:《财经》记者 翁仕友 】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