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们的公益之路

2010-11-01 00:00:00 | 作者: 杨婧来源:《东方企业家》

       经济学家茅于轼和沈东曙不得不放弃申请注册富平基金会了。沈东曙是北京富平学校的校长。他们很清楚这个决定的严重性。但在2008年6月,他们的心情并不怎么沉重。

  从2004年开始,4年多的时间,沈东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奔波,只为注册这个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

  起初,他们和其它的公益性组织没什么两样。先筹款,最后茅于轼一算,一共募捐到1300万元。这个钱的目的,一是帮助农民工培训;二是资助农村的小额贷款。

  问起基金会没有登记成功的原因,“因为政府对民间组织不放心。”在《八十回望:走近茅于轼》一书中,茅如是说。经济学家张维迎是富平学校的常务理事,他认为,我们的体制环境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后来,基金会没办成,沈东曙等人不得不转变思路,筹划着由富平学校作为创始大股东,在工商部门注册了一家资金3000万元的投资公司,主要用于发展小额贷款事业和社会企业。当然,在税收方面,“公司”能享受的减免不多。“不能老想着优惠条件。”沈东曙说道,“让我们做,我们就好好做,一点一点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换一种方式去做事情,这个事能做,不就行了吗?”

  转弯故事的开头本来只是茅于轼一个人的慈善实践。

  茅于轼的慈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民脱贫,他从给希望工程捐款做起。1993年,他给山西临县的一位老师汇款,给他开办小额贷款。有了这次慈善实践,茅认为光给钱不是扶贫的良策,关键是要培养农民的自救能力,而设立小额贷款基金一方面可以持续使用,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龙水头扶贫基金应运而生。

  也就在那一年,他遇到了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汤向茅于轼介绍了孟加拉尤努斯教授的扶贫事业(2006年,尤努斯因为在孟加拉开办“穷人银行”而获得诺贝尔奖)。

  富平学校、小额贷款基金、扶贫基金,茅于轼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承载更多的慈善梦想,为何不成立一家“富平基金会”?于是茅于轼开始向朋友借钱扩大基金。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属于非法集资。“因为我们的基金是为了扶贫,所以得到了原谅。”茅于轼回忆。

  基金会没能办成,但是探索还在继续。

  2002年5月的沈东曙刚结束一段职业历程。一天,他在朋友开的咖啡馆里翻看一本财经杂志,“茅于轼扶贫”抓住了他的视线。沈东曙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第二创业人生,他知道也许机会来了。

  “当时我去找茅先生,第一因为他有智慧,第二他愿意做小事,第三他有公信力。”他给茅于轼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茅于轼的夫人。他们谈了一个小时后,沈东曙决定上门拜访。茅于轼不相信眼前这个年轻人是真心地对慈善感兴趣。他给沈出了道难题。

  富平学校为贫困地区妇女提供家政服务培训,帮助她们在城市中获得相对体面的工作机会,让她们的收入能够为农村老家拮据的生活条件带来些许改变。这是好事。可培训办到第三期时,招不到人了。沈东曙了解情况后表示,他愿意试试。

  一番努力后,富平学校果真“起死回生”。方法其实很简单——由地方扶贫办出钱补贴部分学费、妇联负责招生。“我相信政府和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要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渠道。”沈东曙说道。

  什么是“比较好的渠道”?用最具象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民办公助”的家政学校办学模式。这样的思路沿用到基金会上就是,放弃注册基金会转而成立社会投资公司。

  富平基金会没有注册下来后,2008年9月,北京富平学校与社会投资伙伴,如联想控股等,共同投资成立北京富平(社会)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以投资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社会投资业务。

  2009年6月,公司投资的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永济市富平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截至2010年9月末,永济公司共发放小额贷款2635笔,金额4153万元,服务农户2143户,到期贷款回收率超过99%.目前永济公司服务范围已拓展至蒲州、韩阳、栲栳、城西街道4个乡镇,81个自然村,1.3万多户。农民信贷员将自然村划为10个片区,每个信贷员在自己负责的片区里提供专业服务,手上大约能够积累100多个客户。信贷员可以快速地将客户分类,判断客户是否符合放贷标准。他们有权利决定一笔款项该不该放,放多少。当然,一旦出现逾期将由信贷员负责催收。一般来说,农户提出贷款申请后的一个星期内就能拿到钱,不需要关系,也不需要打点。

  今年6月,茅于轼和吴敬琏来到山西永济市,永济市富平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同行的还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世界银行中国金融项目负责人王君,等等。到永济后,汤敏一个一个地问农户,借两万块钱给你能不能做到毛收入翻番?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能!”而且,3到6个月就可以还清本金,再净赚两万块钱。

  在同期举办的“小额金融创新与农村发展研讨会”上,吴敬琏表示,通过访问客户,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农村新的成长契机——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的现代化——已经蓄势待发。“现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最短的短板就是资本,把这个短板拉长了,这个桶的容量马上就上去了。”

  从解决家政学校招生难题 到注册成立投资公司,“脑筋急转弯”式的探路历程,让富平学校找到了一条颇为理想的公益之道,这条道路上鲜有“不能承受之重”,创新带来了快乐。

  治理茅于轼一直在跟几位熟识的企业家朋友劝捐,对方很买账。而一些经济学家朋友,在听到茅于轼做富平基金会时,都参与进来,其中包括张维迎、资中筠和林毅夫。不过,茅还是希望吴敬琏也加入其中。

  经济学家吴敬琏虽然常为《改革》杂志向老友茅于轼约稿,两人却很少碰面更很少交谈。2003年的一天,茅于轼带上沈东曙,亲自登门拜访了吴敬琏,此行目的单纯而重要——就是吸引有识之士助力富平发展,为规范富平治理结构一事向他征询意见。吴立刻表示了赞同。

  慢慢地,林荣强(信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健(亚信联创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柳传志(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北京市华远集团公司董事长)等相继成为北京富平学校理事会理事或常务理事。

  富平学校像上市公司一样逐步规范了治理结构——常务理事7个人,理事20个人。每次将这些大企业家、大经济学家召集到一起,不现实。因此富平学校规定,常务理事会每年开4次。每位理事每年都得参加一次富平学校组织的活动,并出席一次理事会议。茅于轼、汤敏和沈东曙每个月开一到两次会。此外,沈东曙每年会向每个理事单独汇报工作。

  最近的“巴比”慈善晚宴让沈东曙有了许多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愿意投资富平。他在一个会议上说道:“第一,企业家们都知道成功主要是靠运气来决定的,不是靠努力决定的。”这样的言论遭到许多人反对。“一亿人里面有100万人,同样的勤奋、聪明、克己,只有一万人最终比较成功。从一亿到100万,你可以说是因为聪明勤奋,但从100万到一万,成功的最后一公里完全是来自于运气。”

  “我们的投资人或企业家,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因此他们才能以谦卑的姿态做奉献,投资富平,感恩并回馈社会。”这个想法让沈东曙感到信任的力量与压力,他需要把这些人的钱花好。

  还是坚持茅于轼的“从小事做起”。“这样有一个好处,你可以在做事当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创新,从朴素到创新。而朴素就是要实事求是,实干。” 沈东曙解释。

  快乐最近,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沈东曙见到理事马云。沈东曙希望富平与阿里巴巴的业务有合作,比如说,是不是可以用网络信贷来做公益助学,比如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的信息化水平。沈建议阿里巴巴专门有个人来协调这个事,马云答应下来。“他当场就确定谁来跟我们对接合作。”沈说道。

  吴敬琏是富平的理事,也是富平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沈东曙每年要见到吴五六次。最近,他们在总结富平的过去和未来要做的。吴还是建议沈在人才的策略上多下些功夫,如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沈东曙也认为这是最为迫切的事。“我们一直在讲,要跟一流的非营利机构比精神追求,跟一流的私营机构比效率。如果这样比,就需要优秀的人才,需要很好的人才政策。”

  如何吸引优秀的员工呢?没有激励不行。茅于轼先改。他在富平工作前7年,从没有拿过工资。“这给后来的继承者造成困难。谁愿意义务工作这么长的时间?这样我会找不到继承者。”茅打算改变办法,要拿工资了。

  富平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很长一段时间,沈东曙大量的工作是让富平有品格。“一开始,名人效应是有帮助的,但这并不是我们的追求。重要的是把名人的公信力和优秀的特质做成富平的机构性格。把茅先生吴先生这些人的人格组织化,变成富平的文化。”沈东曙说。

  早前,茅于轼曾对沈东曙提到一个人生感悟:享受人生,而且是帮助别人享受人生。

  “这跟我们提倡的快乐是一样的。就是说,在富平工作的同事,我们的合作的伙伴,大家都是很情愿地在做这个事情。另外,这个事情也能够帮助别人创造机会,然后他自己也创造了快乐,这个特别地重要。”沈东曙说。

  沈东曙一直希望富平是有美感的。“我不追求完美,但我们尽量追求做事的美感。一个东西太追求善良,这个东西会重,有美感的事会与这个善平衡一下,这样就比较快乐。”今年,沈记住了一个朋友的话。“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个不完美但有独特贡献的自己。”

  我小心地问他,富平的美感在哪里?他想了想说道,我希望我们能把富平学校做成《红楼梦》,所有的人都喜欢,但是每个人心中又有自己的一部《红楼梦》,每个人感觉好的地方又不一样。随后,他加了一句:“一定要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