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整个2009年,欧美豪华车市场的表现似乎更加反衬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热闹场面。对比明显的增长速度让所有豪华车制造商都相信,未来的中国豪华车市场将是增长最快、最迅猛的地方。就在三月份,宝马和奔驰相继透露了今年的销售目标,各大豪华车制造商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并付诸实践,而他们将中国市场做大的决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根据一季度各厂家全球销量数据,身处豪华车第一阵营的德系三强座次悄然出现了变化,奥迪超过奔驰首次跃居全球第二位,宝马仍然稳居冠军。日系豪华车虽然在美国市场有回涨走势,但从全球市场来看,尚难撼动德系三强的霸主地位。
奥迪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销量已占到其全球销量的20%,今年前三个月,奥迪在中国总计售出51449辆汽车,同比增长77%,销量是奔驰在中国24100辆销售业绩的两倍还多。而今年第一季度,宝马在华的销量则为34179辆。汽车分析师们认为,奥迪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超越奔驰,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在中国市场的控制力。奥迪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豪华车制造商,并且在中国有一汽这样的强势合作伙伴。
而戴姆勒旗下的奔驰汽车,第一季在中国的汽车销量虽然同比增长了105%,但是由于基数较小,仍然无法给奔驰全球业绩带来重要贡献。
顶级豪车悉数登场
根据统计尽管2009年较2008年有所下滑但是从单月订车来看2009年实际的订单仍旧呈上升趋向。由此可以预见2010年超豪华车销量将保持增长。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以每年20%~30%的高速度增长,稳居全球之首。根据美国权威机构安永咨询公司的统计,中国豪华车市场在2015年前每年增幅不会低于10%。
有媒体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高盛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15年,中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作为汽车消费产品中的奢侈品,超级豪华车正以空前强大的阵容对中国市场形成合围之势。实际上在美国、英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劳斯莱斯全球第三大市场。国外权威媒体预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豪华车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
他们目前在中国的运作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经销商总代理,而且多用香港的经销商作为总代理,比如宾利和布嘉迪就用的是香港经销商,而阿斯顿马丁则是由大陆经销商代理。另一种采取合资企业的形式经营。另外一种是在中国设立公司,如法拉利。
上届北京车展首次登陆中国的布嘉迪威龙,一款全球限量300台标价人民币2450万元的“终极跑车”在发布之后2小时后即被预定。
中国特色
“中国的车主在年龄上和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25%的车主是30岁以下的,第二,有25%的中国车主是女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位CEO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
实际上,年轻化、女性消费者增加,是中国超级消费非常显著的特征。来自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车主的平均年龄为36岁。如果说以时尚为代表的消费年轻化的特点不足为奇的话,那么超级毫车消费的年轻化足以引起关注。“在全球的车主年轻化的基础上,中国的车主可能更年轻。”劳斯莱斯大中国区总经理郑津兰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超级消费年轻化的趋势,是中国财富结构和分配趋势的反应。全球著名金融机构美林和凯捷公司发布的2007年度《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富豪年轻化趋势较明显,31岁到40岁富豪占30%,31岁至55岁则占50%。
而在谈到中国的目标用户时, CEO们都提到了两点:“第一是爱车的人,第二是有钱的人。”我们的目标用户应该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群。“
根据新华社的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超豪华品牌销量为967辆,而购买这些价值不菲的超豪华汽车的消费者大致有三类人:一类是奋发向上的商业精英;一类是功成名就的富豪;还有一类是享受生活的富二代。
三类人中其中富二代增长非常快,而且是非常抢眼的人群。正是由于富二代的出现,超豪华轿车的用户年龄出现向下延伸的趋向。
调查发现,超豪华车用户群体的年龄集中在25-60岁之间,其中50岁以下车主的比例占一半以上,年轻化趋向非常明显。
仍难抵美国
统计显示,2006年开始,中国市场超豪华品牌消费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其中2006年至2009年分别达到315辆、688辆、1075辆和967辆,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2008年度达到高点超过一千辆,2009年销量有所下降,但是从单月的订车情况看增长需求仍然良好。
尽管如此,与美国同级别市场相比,中国目前的1000辆市场规模要达到美国的2009年7500辆规模还有很大差距,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调查统计来看,超豪华车销量超过10%的区域有北京、上海、浙江三个省市。这些省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GDP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都比较靠前。可以说这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超豪华车市场的消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这些商业人士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并将有效地带动中国超豪华车市场的增长。
回顾整个2009年,欧美豪华车市场的表现似乎更加反衬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热闹场面。对比明显的增长速度让所有豪华车制造商都相信,未来的中国豪华车市场将是增长最快、最迅猛的地方。就在三月份,宝马和奔驰相继透露了今年的销售目标,各大豪华车制造商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并付诸实践,而他们将中国市场做大的决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根据一季度各厂家全球销量数据,身处豪华车第一阵营的德系三强座次悄然出现了变化,奥迪超过奔驰首次跃居全球第二位,宝马仍然稳居冠军。日系豪华车虽然在美国市场有回涨走势,但从全球市场来看,尚难撼动德系三强的霸主地位。
奥迪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销量已占到其全球销量的20%,今年前三个月,奥迪在中国总计售出51449辆汽车,同比增长77%,销量是奔驰在中国24100辆销售业绩的两倍还多。而今年第一季度,宝马在华的销量则为34179辆。汽车分析师们认为,奥迪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超越奔驰,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在中国市场的控制力。奥迪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豪华车制造商,并且在中国有一汽这样的强势合作伙伴。
而戴姆勒旗下的奔驰汽车,第一季在中国的汽车销量虽然同比增长了105%,但是由于基数较小,仍然无法给奔驰全球业绩带来重要贡献。
顶级豪车悉数登场
根据统计尽管2009年较2008年有所下滑但是从单月订车来看2009年实际的订单仍旧呈上升趋向。由此可以预见2010年超豪华车销量将保持增长。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以每年20%~30%的高速度增长,稳居全球之首。根据美国权威机构安永咨询公司的统计,中国豪华车市场在2015年前每年增幅不会低于10%。
有媒体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高盛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15年,中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作为汽车消费产品中的奢侈品,超级豪华车正以空前强大的阵容对中国市场形成合围之势。实际上在美国、英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劳斯莱斯全球第三大市场。国外权威媒体预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豪华车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
他们目前在中国的运作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经销商总代理,而且多用香港的经销商作为总代理,比如宾利和布嘉迪就用的是香港经销商,而阿斯顿马丁则是由大陆经销商代理。另一种采取合资企业的形式经营。另外一种是在中国设立公司,如法拉利。
上届北京车展首次登陆中国的布嘉迪威龙,一款全球限量300台标价人民币2450万元的“终极跑车”在发布之后2小时后即被预定。
中国特色
“中国的车主在年龄上和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25%的车主是30岁以下的,第二,有25%的中国车主是女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位CEO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
实际上,年轻化、女性消费者增加,是中国超级消费非常显著的特征。来自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车主的平均年龄为36岁。如果说以时尚为代表的消费年轻化的特点不足为奇的话,那么超级毫车消费的年轻化足以引起关注。“在全球的车主年轻化的基础上,中国的车主可能更年轻。”劳斯莱斯大中国区总经理郑津兰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超级消费年轻化的趋势,是中国财富结构和分配趋势的反应。全球著名金融机构美林和凯捷公司发布的2007年度《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富豪年轻化趋势较明显,31岁到40岁富豪占30%,31岁至55岁则占50%。
而在谈到中国的目标用户时, CEO们都提到了两点:“第一是爱车的人,第二是有钱的人。”我们的目标用户应该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群。“
根据新华社的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超豪华品牌销量为967辆,而购买这些价值不菲的超豪华汽车的消费者大致有三类人:一类是奋发向上的商业精英;一类是功成名就的富豪;还有一类是享受生活的富二代。
三类人中其中富二代增长非常快,而且是非常抢眼的人群。正是由于富二代的出现,超豪华轿车的用户年龄出现向下延伸的趋向。
调查发现,超豪华车用户群体的年龄集中在25-60岁之间,其中50岁以下车主的比例占一半以上,年轻化趋向非常明显。
仍难抵美国
统计显示,2006年开始,中国市场超豪华品牌消费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其中2006年至2009年分别达到315辆、688辆、1075辆和967辆,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2008年度达到高点超过一千辆,2009年销量有所下降,但是从单月的订车情况看增长需求仍然良好。
尽管如此,与美国同级别市场相比,中国目前的1000辆市场规模要达到美国的2009年7500辆规模还有很大差距,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调查统计来看,超豪华车销量超过10%的区域有北京、上海、浙江三个省市。这些省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GDP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都比较靠前。可以说这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超豪华车市场的消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这些商业人士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并将有效地带动中国超豪华车市场的增长。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