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的1500点到2007年突破3000点,迎来一亿股民的中国股市正在质变。中国股市充分显现出了新兴市场的巨大动荡和无限潜力。一年零九个月以前,它还在千点之前,还让人们惊呼,市场已经推倒,但重来的速度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股市现在的时刻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难得时刻。
2007年3月2日,人们生活中波澜不惊的一天。这一天,即使那些蜂拥在证券营业部门前等待开户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创造一个历史—— 在这天,沪深两市个人股票和基金账户达到一亿,中国进入“全民炒股”的时代。
这是非凡热闹的中国股市正在发生的一个小插曲。是的,中国股市正在步入一个“黄金时间”,从2006年11月14日上证综指1868点到2007年2月16日跃上3000点,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其间,很多只股票翻倍上涨,基金净值也开始直线上升,赚钱的喜悦弥漫在所有人中间。几乎与股市相关的所有产品都为投资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喜悦。
中国股市充分显现出了新兴市场的巨大动荡和无限潜力。一年零九个月以前,他还在千点之前,还让人们惊呼,市场已经推倒,但重来的速度超过所有人的预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股市现在的时刻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只是这个现实,是由一个个过往,一次次失望,更是由一次次剧变,一次次惊喜交织而成。“换了人间”
一切都不一样了,中国股市“换了人间”?
当然,这个答案还在酝酿的过程,不过至少中国股市每次的变化总是开始于意想不到的地方和意想不到的时间。
1996年中国股市开始又一次上扬,深发展、四川长虹、粤电力等一批指标股,都是那时股市的佼佼者。那次行情在1997年5月达到了高潮,创造出了1500点的历史新高。
这一个上升时间通道一直延续到2001年6月份,正当人们满怀热情投身股市的时候,股市却开始下跌。
随之,“推倒重来论”、“千点论”等质疑之声扑面而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股市最没有投资价值。伴随着“中国股市边缘化”、“以债市替股市”、“以香港股市代替内地股市”等声音,中国股市跌跌不休,2005年6月,上证指数更跌破千点。
同样是在2001年,“B股对内地投资者开放的政策,不仅令前期被长期套牢的境外资金和违规入市的内地资金解了套,还通过套牢大批响应号召入市接盘的内地投资者,使早期入市者在扬长而去之前大赚了一把”,一位投资咨询公司的总裁说。事实上,B股市场对内开放产生的暴利,仅仅维持到当年5月底。此后,B指的连续阴跌,让投资者很快告别了暴利时代。
接踵而来的是海外上市公司“还乡圈钱”渐成气候。中石化刚刚从海外上市归来就迅速回师国内A股市场募集资金高达118亿元。中石化的破例,为大批想当“还乡团”的“海龟”股打开了突破口,大大加剧了国内市场的资金压力,迫使大盘强制下行。
与此同时,从银广夏的造假到麦科特的欺骗上市;从三九集团挪用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到市场上大范围的违规理财行为;从湖北立华与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帮助和参与上市公司造假到国家审计署在年底公布的16家具有上市公司财务审计资格的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的失实;从国有股减持到绵延不断的股市大跌,投资者在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股市的发展前景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信心危机。
这期间,中国股市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完成了高层的人事更迭。周小川调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一直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的职业银行家的尚福林低调赴任。
2001年6月,在周小川上任后不久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5.4万亿元,而当他离任时,市值总额为4万亿元,除去两年多时间内新股市值,总市值蒸发2.4万亿元,流通市值减少6000亿元。
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2002年新年过后,刚刚履新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分别到上海和深圳考察。在这两地,尚福林表达了自己对证券市场的态度和对各机构的期望。他说,目前中国证监会所做的各项工作,都是建立在证券市场获得了十年良好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似乎是一个总结。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应该说,这是证券市场生死存亡的转折点。它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国股市要进行大变革了。
此后,证监会在尚福林隐忍低调的风格带领下开始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快产品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制等,改革成效显著。
最重要的是,一直困扰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4月底开始启动。至2006年年底,已经有1200余家公司完成股改,占应股改公司数量的90%,完成股改公司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达到96%,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后股权分置时期。
死结解开了
减持国有股 —— 全流通 —— 股权分置,在这3个不同名词的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股市要解决2/3股票不能流通的问题,股市要以真正市场化方式运行。
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中国股市死结的问题,在2001到2005年4年的时间里,时刻折磨着每个关心股市人的神经。
在2001年的初夏,随着管理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调整,减持开始 国有股如影随形,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中国资本市场长达4年的噩梦。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的核心是第五条,即新发、增发股票时,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最受争议的是第六条,即“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把高价减持和首发、增发“捆绑”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入市的第二天,即2001年6月14日,上海综指见顶2245点,随即以急跌方式,展开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下调。截止2001年10月22日,上海综指下探到1514点,调整幅度达32%,股票市值缩水近600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被众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是“牺牲一代股民的利益”的减持方案,引发了我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空前的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减持的具体方案上。包括厉以宁、吴敬琏、萧灼基在内的经济学家以及各基金、机构投资者和广大股民在内的市场参与者,都热烈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海龟派”的“推倒重来”和本土派的“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形成强烈的对立并几乎引发到人身攻击层面上。
2001年10月22日,受到各方压力的证监会紧急叫停国有股减持方案。次日,受国有股减持方案暂停的消息刺激,个股全线上涨,并成为实施涨跌幅限制以来最大的一次单日涨幅。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但这并未使股市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张卫星,彼时中国股市的风云人物,他在2003年伊始还是感受到了沉重。2003年1月1日的中午,这位华电投资咨询公司的首席证券分析师在发给另一位学者的信中附有一篇他才写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1342点是防洪的一道大堤,不能轻易被突破,否则我们将付出极大的代价。
张卫星的文章还没有发出来——2003年1月2日,新年股市的第一个交易日。股市并没有新年新气象,跌势依然在蔓延。
此后,虽然鲜见官方表态,但全流通问题还是成为中国股市最瞩目的话题,凡是与此相关种种,均会引来市场过度反应。在直到2005年4月底的那段时间里,全流通问题没有解决,国有股转让也还在继续,减持依然是高悬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改变再次在没有准备的时候到来。
2005年五一长假前,中国股市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时刻。中国证监会突然发布关于股权分置试点的决定,这让市场措手不及。
然而,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被闪电般推出后,中国股市几乎是以同样令人惊讶的速度下跌,在一周内数次创下了股市6年来的新低。恐慌在市场中蔓延。一些悲观的市场分析人士预测,以当前的趋势来看,短期内,沪指将下跌至1000点以下,从而引发全面的股市危机。在危机中受损的将不仅是个人投资者,继证券公司之后,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甚至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可能被拖下水。
而就在这种迷茫的情绪中起步的股权分置改革却从容前行,在经过小心探索,悉心呵护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深化,而这一年,中国股市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当然,也伴随着投资者满满的钱袋。
曾经的死结以双赢的结果打开了。
他们从井下上来了
当然,最大的赢家是机构投资者。这次由股权分置改革引发的剧变,让他们有机会出演完整的凤凰涅故事。
1998年,是被我们称为“新基金”的证券投资基金入市。“开先河的是三支国家队”。那年的4月7日,国泰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金泰、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开元上市,一个月后,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兴华上市。三支基金上市时,大盘处于相对低迷期,成交量萎缩。三支基金上市后,高科技股率先上涨,股指从1998年3月底的1186点到5月底的1411点,上涨将近300点。
随后而来的中国证券市场中第一次较集中的基金扩容期,扩容规模达到80亿元,对大盘的影响就不只是300点了。这次扩容引发了1999年的“5?19”行情。“从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的4、5月份,大盘一直在底部缩量盘整。但从1999年5月初到7月初两个月的时间里,大盘股指从1057点一路蹿升至1756点,涨了近60%”。
从1999年10月基金汉博开始,到2000年1月10日规模分别为30亿元的基金汉兴和基金景福上市,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有9支基金发行上市,从而形成了第二次较集中的基金扩容期。与第一次扩容相类似,规模为150亿的第二次扩容不仅带来了2000年初的高科技股行情,更是引领了大盘的走势。从2000年1月7日到2000年8月18日,股指从1368点高走到2097点。
此后,证监会主推大力发展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提出的创意是:超常规,创造性。他曾说,要积极推出开放式基金,在基金设立、发行上要由审批制过渡到注册制,欢迎保险机构、社保机构参与发起设立基金,支持基金管理公司与国外专业机构合作,为日后设立中外合作基金公司做准备。
应该说,2002年是中国基金业超常规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有超过10家新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其中4家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有22只基金完成首发和扩募,共募集资金568亿元。一年之内,基金规模就扩大到1200亿元,比起以前4年的总和将近翻了一倍。
但这一年中他们所遭遇的尴尬 同样是前所未有。基金业2002年的超常规扩张,带给基金公司一个光明的前景和一个阴暗的现状:上市基金悉数跌破面值,封闭式基金接连遭遇大规模弃配,开放式基金的募集金额也是每况愈下,销售不畅、强行摊派、大额赎回,成为基金公司们挥之不去的心病。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则是这一切后面的真实原因:监管层和基金公司们的积极发展,却遇到了市场的消极应对,付出的努力看起来只是在陪自己玩儿。这样的失衡日益明显地展现了基金业的无奈落寞。
而券商,同样艰苦度日,在2002年那个焦躁的夏天,时任机构部主任的李小雪更是第一次向外界透露了国内券商的经营现状。“按照证监会颁布的净资本计算规则,中国98家证券公司(截至2001年5月底共有证券公司118家,而该98家不包括信托业等剥离业务后组成的新证券公司)到2002年的不良资产率平均为50%,不良资产达460亿元人民币。这一年,是证券公司苦难的开始。
数字不能承受之重——那是一个行业的利益。
2003、2004年,情况并未好转。“他们都在井下挣扎”成为当时经典描述。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脚踏实地。”当银华基金在策略报告中如此描述时。时间已经走过2005年。
据上海财华信息统计,截至2006年2月8日,基金资产总规模达4967.65亿份,基金资产净值4851.34亿元,而开放式基金资产总规模达4150.65亿份,基金资产净值4029.22亿元。
在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巨大机会前,它们重新成为这个市场的主力之一。
而另一股逝去的力量—— 券商的资产管理也在回归。
曾经销声的私募基金业重新活跃,已经有投资者在以百分之十几的利息拆借资金进入股市了—— 吸引资金进来的是市场。
银河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当时预测:“如果资金监管到位,资金的来源规范,私募基金将是2006年资本市场上一支流动性最大、最活跃、最灵活的短线资金。”
跟着他们走吧
当然,在今天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中,除了这些传统力量,还有那些陆续的进入者,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他们进入而后迅速崛起,成为市场中的又一批引领者。
今年3月,有消息说,由于QFII 10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已近用光,管理层有意为其新增额度100亿美元左右,单家QFII的最大金额上限由原来的8亿美元提升到10亿美元。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种类的QFII并让其成为中国股市的贡献者而不是破坏者,一系列规范QFII投资的新政策也将出台。
现在,已经是QFII进入中国的第5个年头。从其进入那日起,QFII举起价值投资大旗,一直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这个市场的投资动向。截至去年年底,QFII合计持有A股市值高达971亿元,已经成为仅次于基金的国内股市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一位市场人士说,作为市场中的两股主要机构投资者,国内基金继续倾向于当前基本面良好、盘子比较大的蓝筹品种。QFII则紧抓行业龙头,注重企业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垄断优势。
2003年6月9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巨额资金终于迈开入市步伐。最初的140亿元现金,外加3亿股中石化(市值12亿元)在6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下投向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同年,社保在股票投资上减亏增盈10.65亿元。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0月,社保基金已进入133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之中。总持仓量达到8.6亿股,增仓4575.68万股,入市规模稳步提高。
而在2004年10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扫清了政策障碍,而《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的出台,则为保险资金入市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铺平了道路。
国内的保险资金于2005年开始入市,根据当时的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5%。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公开信息,截至2006年底,中国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额达到1.97万亿元,按5%的入市比例,去年中国保险资金的可入市资金约接近1000亿元。去年保险业股票投资收益率高达27.1%,而包括股票收益的保险业净投资收益有955.3亿元,收益率达到5.8%,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为近3年最高水平。
目前,有消息说保险资金入市比例将从目前的5%增加至10%。按10%直接入市比例初步测算,保险资金入市的理论额度将达到约2000亿元,也就是股市有望获得近1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壮观的场面似乎随时可能出现。
一级市场的魅力
随着股市的蒸蒸日上,收益率的节节攀升让人心动不已。
自然,新股申购也成为赚钱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而言,新股申购只赚不赔的通常惯例更容易吸引大资金进入,不过如今,除了机构热衷外,普通投资者也开始越来越热衷。市场人士戏言,“打新一族”在沉寂多年后又杀回来了。
以中国人寿为例,发行价为18.88元,而今年1月10日上市首日以38.93元报收,面对106%的收益率,没有人会不心动。
广发基金在其2007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中也认为,牛市中新股申购也是不错的投资策略。
这些申购者中,甚至有抵押房产再贷款来进行申购的。“短期贷款一周利息并不高,而如果能够申购成功,收益非常可观”,一位已经这样进行实际操作的投资者说。
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市场中并不鲜见。而在几年前,这样的情况却很少发生。事实上,从1997年到2000年,新股申购年收益率一直在降,但是由于稳赚不赔,巨额资金也乐于屯集在一级市场上观望。在2001年上半年上市的52只新股中,首日涨幅低于50%的有5只;50%至100%的有11只;1至2倍的有23只;2至3倍的有9只;3倍以上的有4只。一级市场继续演绎着新股不败的神话。
但至2001年8月,新股认购收益陡然收窄,甚至出现新股上市之日,就是申购资金亏损之时。2001年8月8日上市的中国石化,上市当天一度砸到4.23元,仅高出发行价1分;8月22日跌破发行价,24日更是险守4元大关。
此后,新股申购一直不再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经将2005年定位为“转折之年”。现在看来,2005年或许只是转折的奠基之年。在中国证券市场16年的发展史中,2005年出台政策之密集前所未有。这些政策涵盖从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综合治理券商问题和完善市场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区别于以前的政策,这些政策本身具备着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指向。通过这些改革,股市的制度框架上正在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制度框架的搭建和完善,市场才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只争朝夕
但是,无论怎样的市场,都不可能一直向上。
2007年1月30日,股市在接近3000点附近开始掉头向下,连续几天的跌势让刚刚习惯上涨的投资者有些心惊肉跳,一时间,争论在起,人民币升值,加息,股市泡沫,政策指引,凡是可以跟股市联系起来的理由纷纷跳出来。正当所有这些理由迷住投资者的时候,股市却又开始转头向上,一举突破3000点。
而2007年2月27日,在经历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开门红后,股市却走出了10年来最大的一次单日跌幅。
但这次,恐慌却没有出现。所有人都坚信,中国股市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
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资源通过资本市场得到了优化配置。而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将促进上市公司自身具备强烈的进取心。同时,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将使上市公司能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理性分析看待,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已接近历史较高位置,但是,上市公司盈利的强劲增长、股权分置后上市公司估值水平的上升、人民币升值三大因素将推动A股市场继续向上。
广发基金预期2007年A股市场将上升40%以上。
这样的乐观情绪不仅弥漫在国内投资者之中,QFII们也高度认可中国股市的上升态势。高盛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邓体顺甚至建议:“虽然在今年两会期间和2006年业绩公告期间,市场可能保持短期震荡局面,但我们预计H 股和A 股市场分别在14 倍和20 倍预期市盈率水平上将获得有力支持,这意味着2.5%~15%的下跌空间。如果市场继续下挫,我们将建议投资者积极买入。”
似乎演出已经进入高潮,你准备好了吗?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