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十年 1997-2007

2008-12-29 00:00:00 | 作者: 吴远来源:《东方企业家》

中国的经济崛起似乎没有什么太多的秘密可言,在很大程度上它不过是政府为社会与个人让出了部分空间,被压抑了多年的对物质的渴望,很轻易地引发了广泛的变化。

这项贯穿了1978~1997年改革的逻辑,也仍适用于邓小平去世之后的中国,邓小平把中国决定性地推向了全面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道路,新的时代、新的规则与秩序在逐步开启,毫无疑问,刚刚过去的十年是这段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中最值得记忆的部分。长期被拒绝的外国势力与资本家们成群结队地涌来,重拾他们的先辈100年前对“4亿人市场的浪漫憧憬…… 在1978年开始的那场变革之旅将近30年后,一个越来越显著的事实是,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明星。尽管发轫于邓小平时代的宏观调控措施仍在不时发挥强大的威力,但市场化的进程在过去十年间前所未有地阔步前行。

一些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中留下浓重印记的时刻适时出现了,回归后的香港作为一个服务型经济体的角色更加明晰;1998年6月仅仅成立了3年的股份制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被中国人民银行关闭,这是中国首家被关闭的银行机构;1999年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后实行破产清算,这是中国首家通过破产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尽管短期看来对投资者打击颇大,但却使人意识到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

之后相当多的中国公司,如联想、明基、TCL…… 都是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化的舞台之上,他们希望能够在价格低廉的并购交易中,在短时间内汲取到西方管理与技术的精髓和真谛。虽然从他们进入交易的第一天起,投资人、市场、被并购公司员工对他们的质疑与压力就已经席卷而来,但这股潮流似乎难以抑制。减持国有股—— 全流通—— 股权分置,在这三个不同名词的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股市要以真正市场化方式运行,这个一度被称为不可能的任务正在被分解完成,由一亿股民构成的市场酝酿着新的“黄金年代”。

当然,无法忽视互联网对中国商业社会的影响,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学会用一种新思路去认识和塑造这个世界,诸如风险投资这样的创新体系、期权这样的激励制度、CEO/CFO/COO这样的权力制衡安排,都是经由互联网从西方引入了中国商界。10年来,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执着梦想、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在互联网企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的10年中,是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现在我们关心,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将如何改变互联网?

中国漫长的历史早已表明,人口的压力带来物质的匮乏,政治动荡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造就了中国人对于财富的强烈的饥渴(只要看看海外华人取得的商业成就,就很容易理解中国的经济成功)。这两项因素,再加上1990年之后全球商业革命所导致的分工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契机,全球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中国的经济崛起,就变得不难理解。

当市场的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的时候,自由的水流就开始渗透了进来,一切都变得无法逆转,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么的弱小,却又是那么的肆意,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轰然成势,它是善于妥协的力量,但任何妥协都必须依照它浩荡前行的规律,它是建设和破坏者的集大成者。

也许只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后,我们才可能透过奇迹般的光芒,发现历史深处存在着的那些迷雾,譬如,国家在企业崛起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伟大的经济奇迹没有催生伟大的公司?中国企业的超越模式与其他超越型国家的差异在哪里?我们才可能在为经济增长率欣喜的同时,观察到另外一些同等重要却每每被忽视的命题,如社会公平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人的普遍尊重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奇迹仍是一个由市场的庞大,和人民对物质的饥渴带来的繁荣,它还没准备好向全球商业史提供什么与众不同的新东西,比如技术上的创新、行业上的标准,或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只有到了那一时刻,中国的商业成就才值得真正的喝彩。这或许也是对未来十年对中国的商业领域最重要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崛起似乎没有什么太多的秘密可言,在很大程度上它不过是政府为社会与个人让出了部分空间,被压抑了多年的对物质的渴望,很轻易地引发了广泛的变化。

这项贯穿了1978~1997年改革的逻辑,也仍适用于邓小平去世之后的中国,邓小平把中国决定性地推向了全面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道路,新的时代、新的规则与秩序在逐步开启,毫无疑问,刚刚过去的十年是这段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中最值得记忆的部分。长期被拒绝的外国势力与资本家们成群结队地涌来,重拾他们的先辈100年前对“4亿人市场的浪漫憧憬…… 在1978年开始的那场变革之旅将近30年后,一个越来越显著的事实是,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明星。尽管发轫于邓小平时代的宏观调控措施仍在不时发挥强大的威力,但市场化的进程在过去十年间前所未有地阔步前行。

一些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中留下浓重印记的时刻适时出现了,回归后的香港作为一个服务型经济体的角色更加明晰;1998年6月仅仅成立了3年的股份制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被中国人民银行关闭,这是中国首家被关闭的银行机构;1999年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后实行破产清算,这是中国首家通过破产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尽管短期看来对投资者打击颇大,但却使人意识到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

之后相当多的中国公司,如联想、明基、TCL…… 都是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化的舞台之上,他们希望能够在价格低廉的并购交易中,在短时间内汲取到西方管理与技术的精髓和真谛。虽然从他们进入交易的第一天起,投资人、市场、被并购公司员工对他们的质疑与压力就已经席卷而来,但这股潮流似乎难以抑制。减持国有股—— 全流通—— 股权分置,在这三个不同名词的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股市要以真正市场化方式运行,这个一度被称为不可能的任务正在被分解完成,由一亿股民构成的市场酝酿着新的“黄金年代”。

当然,无法忽视互联网对中国商业社会的影响,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学会用一种新思路去认识和塑造这个世界,诸如风险投资这样的创新体系、期权这样的激励制度、CEO/CFO/COO这样的权力制衡安排,都是经由互联网从西方引入了中国商界。10年来,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执着梦想、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在互联网企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的10年中,是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现在我们关心,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将如何改变互联网?

中国漫长的历史早已表明,人口的压力带来物质的匮乏,政治动荡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造就了中国人对于财富的强烈的饥渴(只要看看海外华人取得的商业成就,就很容易理解中国的经济成功)。这两项因素,再加上1990年之后全球商业革命所导致的分工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契机,全球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中国的经济崛起,就变得不难理解。

当市场的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的时候,自由的水流就开始渗透了进来,一切都变得无法逆转,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么的弱小,却又是那么的肆意,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轰然成势,它是善于妥协的力量,但任何妥协都必须依照它浩荡前行的规律,它是建设和破坏者的集大成者。

也许只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后,我们才可能透过奇迹般的光芒,发现历史深处存在着的那些迷雾,譬如,国家在企业崛起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伟大的经济奇迹没有催生伟大的公司?中国企业的超越模式与其他超越型国家的差异在哪里?我们才可能在为经济增长率欣喜的同时,观察到另外一些同等重要却每每被忽视的命题,如社会公平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人的普遍尊重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奇迹仍是一个由市场的庞大,和人民对物质的饥渴带来的繁荣,它还没准备好向全球商业史提供什么与众不同的新东西,比如技术上的创新、行业上的标准,或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只有到了那一时刻,中国的商业成就才值得真正的喝彩。这或许也是对未来十年对中国的商业领域最重要的挑战。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