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沙哑低沉,65岁的龙永图却依然拥有让人屏息倾听的力量。他毫不费力地做到了这一点。2001年入世成功让他具有明星般的号召力。从那时起,他关于世界贸易和市场经济的言论和比喻,几乎成了中国普通民众接受的第一次亚当 . 斯密式的启蒙。
5年前,在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之后,他更加专注于这个智力型、创造性的工作。依然被秘书处工作人员称作“龙部长”的他,正让这个论坛越发具有“观点超级市场”的特质。有理由认为,论坛越来越明显的开放气氛,和他的个人风格有着直接关联,他喜欢脱稿演讲,关心潮流和宏大话题,为了坚持的观点会态度强悍。
回首历年的会议主题所带来的成果,印度工商会前主席罗达说,论坛为占世界一半人口的亚洲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亚洲的融合,一直是博鳌论坛的主题。龙永图曾表示,虽然统一货币和统一的财政货币政策目前在亚洲还不成熟,但博鳌亚洲论坛应该把目光集中在泛亚铁路、亚洲电信合作等一些可操作的重要领域。如果能够在这些主要的基础设施上首先实现亚洲的互联互通,就会为亚洲经济进一步一体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助于降低各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强各国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贸易摩擦。这符合亚洲和世界的共同利益。
而“绿色”与“变革”,则是本次即第八届博鳌亚洲论坛所选择的世界性议题。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亚洲已经是全球市场理论的最佳实验室,亚洲还需要作为负责任的一员,提供更多议题的见解。而龙永图的经验,对于避免绿色议题的讨论重蹈WTO多哈回合谈判的覆辙不无裨益。
Q: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词以“绿色”为亮点,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居多的一个大洲,亚洲国家如何能够兼顾发展与绿色?
A:博鳌亚洲论坛的年会主题为“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主要观点仍然是亚洲国家寻求共赢,这个最终目的和过去是一样的。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认为绿色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总的最终目标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只是在实现的手段、时间、措施上不同。比如减排义务问题,不能搞简单分配,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过去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破坏。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尼、巴西等,不强调绿色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资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绿色亚洲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亚洲,这样看的话,环保、绿色与发展就要协调起来,当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重点、措施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Q:您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绿色议题能否达成共识?会不会像全球贸易议题一样形成两大阵营,陷入僵局?
A:以前,“绿色”是发达国家比较重视的话题。我们过去的观念中,强调环保在某种意义上是发达国家设置的障碍,是一种“阴谋”。事实上,我们应该用全球的视野来看待绿色和环保。现在看来,我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因为绿色、环保实际上首先在保护我们自己。
“绿色”对发达国家来讲同样是一种约束。全球经济主要由发达国家推动和运作,它们的海外经济和贸易活动也必须符合绿色的标准和要求。这是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个重要义务。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观念应该改变,不要认为“环保”只对发展中国家有约束。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要遵循绿色的标准,特别是NGO、社会团体、绿色组织兴起之后会监督跨国公司的行为。如果跨国公司的产品不是环保的,那么整个社会的消费者都会拒绝其产品。如果不搞环保、不是绿色公司就有可能要退出市场。所以环保和绿色不是对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一种点缀,而是它们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Q: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实现绿色与发展的结合,政府是否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A:搞环保,包括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的成本很高,发展绿色能源到底对公共财政和股东利益有多大影响,我觉得要一项一项进行评估。
所以政府现在要出台一些政策、提供一些补贴,还包括其他很多措施,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政府要让企业懂得绿色是关系它们在市场中生存的问题,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果同行业的其他公司都在做绿色,就会对不做绿色的公司很不利。从而在舆论和市场上给那些不遵守绿色标准的公司以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每年年度报告上都有环保一项,它们要维持社会形象和社会竞争力就必须要如此。
西方国家出现许多企业家,他们觉得自己亏欠社会有负罪感,从而将大笔钱投在环保事业上。在中国也开始出现这样一批人,要从政策上引导他们致力于绿色,这是个大趋势。目前看来,亚洲国家在政策引导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才能有正确的政策导向,至关重要。●
声音沙哑低沉,65岁的龙永图却依然拥有让人屏息倾听的力量。他毫不费力地做到了这一点。2001年入世成功让他具有明星般的号召力。从那时起,他关于世界贸易和市场经济的言论和比喻,几乎成了中国普通民众接受的第一次亚当 . 斯密式的启蒙。
5年前,在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之后,他更加专注于这个智力型、创造性的工作。依然被秘书处工作人员称作“龙部长”的他,正让这个论坛越发具有“观点超级市场”的特质。有理由认为,论坛越来越明显的开放气氛,和他的个人风格有着直接关联,他喜欢脱稿演讲,关心潮流和宏大话题,为了坚持的观点会态度强悍。
回首历年的会议主题所带来的成果,印度工商会前主席罗达说,论坛为占世界一半人口的亚洲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亚洲的融合,一直是博鳌论坛的主题。龙永图曾表示,虽然统一货币和统一的财政货币政策目前在亚洲还不成熟,但博鳌亚洲论坛应该把目光集中在泛亚铁路、亚洲电信合作等一些可操作的重要领域。如果能够在这些主要的基础设施上首先实现亚洲的互联互通,就会为亚洲经济进一步一体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助于降低各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强各国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贸易摩擦。这符合亚洲和世界的共同利益。
而“绿色”与“变革”,则是本次即第八届博鳌亚洲论坛所选择的世界性议题。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亚洲已经是全球市场理论的最佳实验室,亚洲还需要作为负责任的一员,提供更多议题的见解。而龙永图的经验,对于避免绿色议题的讨论重蹈WTO多哈回合谈判的覆辙不无裨益。
Q: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词以“绿色”为亮点,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居多的一个大洲,亚洲国家如何能够兼顾发展与绿色?
A:博鳌亚洲论坛的年会主题为“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主要观点仍然是亚洲国家寻求共赢,这个最终目的和过去是一样的。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认为绿色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总的最终目标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只是在实现的手段、时间、措施上不同。比如减排义务问题,不能搞简单分配,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过去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破坏。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尼、巴西等,不强调绿色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资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绿色亚洲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亚洲,这样看的话,环保、绿色与发展就要协调起来,当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重点、措施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Q:您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绿色议题能否达成共识?会不会像全球贸易议题一样形成两大阵营,陷入僵局?
A:以前,“绿色”是发达国家比较重视的话题。我们过去的观念中,强调环保在某种意义上是发达国家设置的障碍,是一种“阴谋”。事实上,我们应该用全球的视野来看待绿色和环保。现在看来,我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因为绿色、环保实际上首先在保护我们自己。
“绿色”对发达国家来讲同样是一种约束。全球经济主要由发达国家推动和运作,它们的海外经济和贸易活动也必须符合绿色的标准和要求。这是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个重要义务。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观念应该改变,不要认为“环保”只对发展中国家有约束。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要遵循绿色的标准,特别是NGO、社会团体、绿色组织兴起之后会监督跨国公司的行为。如果跨国公司的产品不是环保的,那么整个社会的消费者都会拒绝其产品。如果不搞环保、不是绿色公司就有可能要退出市场。所以环保和绿色不是对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一种点缀,而是它们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Q: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实现绿色与发展的结合,政府是否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A:搞环保,包括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的成本很高,发展绿色能源到底对公共财政和股东利益有多大影响,我觉得要一项一项进行评估。
所以政府现在要出台一些政策、提供一些补贴,还包括其他很多措施,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政府要让企业懂得绿色是关系它们在市场中生存的问题,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果同行业的其他公司都在做绿色,就会对不做绿色的公司很不利。从而在舆论和市场上给那些不遵守绿色标准的公司以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每年年度报告上都有环保一项,它们要维持社会形象和社会竞争力就必须要如此。
西方国家出现许多企业家,他们觉得自己亏欠社会有负罪感,从而将大笔钱投在环保事业上。在中国也开始出现这样一批人,要从政策上引导他们致力于绿色,这是个大趋势。目前看来,亚洲国家在政策引导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才能有正确的政策导向,至关重要。●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